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谁在教育孩子?是家庭?还是学校?既是家庭,又是学校。"那么,如何使教师和家长这两个教育的主导者,形成教育合力,产生"1+1>2"的教育效果呢?这就对家校信息沟通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时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教育”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也由于各种具体场合具体需要的推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现象日渐普遍,这无疑是件大好事。有人讲,学校、社会和家庭这三者的结合,可以发挥出教育的整体效益。这个观点一般来说是正确的,而问题在于,怎样结合才可能真正发挥出教育的整体效益?概言之,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主要是沟通和参与;学校与社  相似文献   

3.
作者曾在班级里做过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是否觉得幸福?幸福的源泉是什么?或者造成不幸的根源是什么?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幸福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家庭,而认为自己的幸福来源于学校的寥寥无几。学校教育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幸福教育观,实现教育从知识本位向幸福本位的转化,把幸福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都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幸福,这对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作者曾在班级里做过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是否觉得幸福?幸福的源泉是什么?或者造成不幸的根源是什么?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幸福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家庭,而认为自己的幸福来源于学校的寥寥无几。学校教育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幸福教育观,实现教育从知识本位向幸福本位的转化,把幸福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都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幸福,这对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谁在教育儿童?是学校,更是家庭。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使学校、家庭教育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以学校教育为主,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使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 那么如何使“家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家长会、家庭访问、定期联系是有效途径。 一、家长会  相似文献   

6.
正当众多发展中国家竭尽全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课堂之时,美国却有越来越多K1-12阶段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庭,在家中上学,家长充任教学之责,美国人称之为”在家上学”(Hom e school-ing)。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选择“在家上学”呢?相对于学校教育,“在家上学”利弊何在?在文章中,作者简述了“在家上学”的历史和现状,概括阐述了这首独特的教育形式可能具有的优点和局限之处,以期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学校、社会是子女教育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而家庭又是孩子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因此,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成长负有重要责任。那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它有哪些独特性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以求得同行的指正和这项研究工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从哪里开始? 对孩子的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里,上学校学习,要到六七岁之后,进托儿所、幼儿园,也要等到两三岁以后。在这一段时间,孩子受教育的场所,就是在家庭里,家庭给予人生以最初的教育,家长是人生最早的教师。家庭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开始。家庭不同于学校,家庭教育的特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如果家长热衷于找专门教材、专门学习时间去教孩子,那就使家庭教育学校化了,失去了家庭教育的固有特色。所谓在生活中开始教育,就是指在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育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谁在教育孩子?是家庭?还是学校?既是家庭,又是学校。”那么,如何使教师和家长这两个教育的主导者,形成教育合力,产生出“1+1〉2”的教育效果呢?这就对家校的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快捷便利的网络、手机飞信等电子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承担的任务,教育的主体缺一不可。民族教育需要用智慧、爱心和责任去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性的经营。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意味着课程的重新分配,意味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重组。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构建学校社团活动课程多元化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何谓教育?就其所达到的目的而言,古人认为贵在"养子使之作善",今人强调的则是成人成材.可见,古今家长、教者对孩子成长的期望都是一致的.就其过程而言,教育是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的一个互动过程,是一个需要家长、老师、学生相互配合完成的共同成长的事业.现代教育讲究教育的协同性,这一协同性虽然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中,但是在孩子踏入社会之前的学龄期间,他们每日往返于家庭和学校,大部分的成长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所以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一个巨大空间,尤应值得学校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育界历来很重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作关系,在这次教育大改革的浪潮中,该问题更是被作为一个专题来讨论和研究的。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涉及面很广,其中“家庭作业”被不少人认为是一个必须重视却又经常被忽略的大问题。中小学生该不该有家庭作业?每星期有多少时间的作业是适当的?目前普遍的情形是作业太多呢?还是恰好或者不够?对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德育:王局长,您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句话表明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请问,家庭教育在当代教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家访     
肖红 《家教指南》2003,(3):47-48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教育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马卡连柯说过:“谁在教育儿童?是家庭,还是学校?既是家庭,也是学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既要有科任教师的支持,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访是争取与家长配合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社会传媒空前发展,造就了青少年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教育问题,为此,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家庭及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关注、关爱和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是新世纪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许多教育事件在常常提醒着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去关注——为什么部分学生违纪后对老师的批评教育都采用消极抵触情绪与态度?为什么他们会用犯更多的错误来对抗教师的教育,自甘消沉?为什么他们会令家庭头痛,令学校的老师、同学厌恶,甚至遭到社会拒绝?这沉重的代价难道只是“他们”的过错?其实,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龙戈 《师道》2002,(7):27-29
现在,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但是,教育的义务及责任,学校、家庭、社会究竟该谁扛鼎呢?按照惯常的思维与逻辑,人们自然把学校与老师当作“第一责任人”,其次才轮到家庭与社会。的确,在培养人才、教育学生上,学校与老师责无旁贷。但是否就真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学校与老师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的现状呢?恐怕,根子不在学校与老师,也不在家庭,而在于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身。  相似文献   

17.
小议家访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那么,如何才能使二者一体化呢?纽带主要是家访。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去。”这充分说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是提高教育效益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如何为这种“一致性”做好协调工作呢?我在多年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除了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之外,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在起作用,这值得研究和思考。一、重视社会和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强调社会与家庭要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日本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和社区作为教育场所,如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孩子们就很难健康地成长。生存能力根植于学校的有计划的不断学习,以及在家庭和社会里与父母的接触,与伙伴的游戏,与社区里的人的交流等各种活动中,并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及均衡发展中丰富壮大起来。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家庭生活环境的特点,为实现国家教育的方针,主动与学校、社会同步对子女实施有成效教育。实践证明:学龄前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学后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与延伸。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越来越感觉到为难,这是为什么呢?从调查和分析部分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来看,当今家庭教育孩子之难,难在与学校教育环境的不相协调,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