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學人寄語     
我不太喜歡用"國學"兩個字,更喜歡用華夏文化這個詞.因爲華夏文化只屬於中國沒有.振興華夏文化是很重要的.可是我們要清楚,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整個世界人類的文化結橨發生了變化.  相似文献   

2.
我對王西樓很感興趣。他是明代的散曲大家。我的家鄉會出一個散曲作家,我總覺得是奇怪的事。王西樓寫散曲,在我的家鄉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在他以前,他的同時和以後,都不曾聽說有別的寫散曲的。西樓名磐,字鴻漸,少時薄科舉,不應試,在高郵城西築樓居住,與當時文士談咏其間,自號西樓。高郵城西瀕臨運河,王西樓的名曲《朝天子·咏喇叭》:“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相似文献   

3.
夢,最能“暴露”和“揭發”一個人靈魂深處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嚮往”和“眷戀”。夢,就會告訴你,你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地方和人。昨天夜裏,我忽然夢見自己在大街旁邊喊“洋車”。有一輛洋車跑過來了,車夫是一個膀大腰圓,  相似文献   

4.
一 中國佛教裹的“地獄”觀念乃是外來佛教“中國化”的產物. 中土本來没有與佛教教理中的“地獄”相對應的觀念,更沒有亡魂在那裏接受懲罰或得到超度(輪回)的設想.  相似文献   

5.
正《中國文化觀念通詮》這個課題的提出,在我個人是非常被動的,就我們中國文化硏究所而言,也相當偶然,我們很少由全所人員共同參與一個課題。所內不同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主持過集體課題,但我支持卻不曾實際參與。此項課題的緣起,是2010年10月的一次所聚,當時院裏有課題招標之議,於是大家覺得我們做一個關於中國文化的課題,不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首倡者爲劉軍寧,他是比較政治學學者,居然首倡此議,我感到意外的同時,也深爲之感動。課題的旨趣,則想圍繞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値觀念展開。所聚結束時,我說那就請軍寧先擬一個框架,看看可行性如何。沒過幾天,  相似文献   

6.
(一)從龍鳳談起以龍鳳為主題的藝術,是在中國土地上發生發展的。在原始社會裏,有兩個民族集團,一個以龍為圖騰(Totem),一個以鳳為圖騰,做為他們氏族集團的標識。古史記載說:“以龍紀官,龍師而龍名;以鳥紀官,鳥師而鳥名。”鳥就是鳳鳥。“鳳鳥  相似文献   

7.
女冠即女道士的大量出現并活躍于社會,是唐代道教發展中一個引人注意的現象。當時在兩京和通都大邑,建立起許多專門的女冠觀。女道士們下衹在道觀裏從事精修、養煉等宗教活動,往往更廣泛活躍在社會各個層面,特別是在文人中間。她們多方面的活動在當時道教裏和社會上形成一段特殊風景。從文學發展角度看,在一定意  相似文献   

8.
人生十倫     
正導言(一)中西價值觀的衝突錢穆先生有一部著作《人生十論》。本文所講"人生十倫",可以說是十大倫理關保或十大價值關保,即個體價值舆社會、國家、世界、傅統等價值源的十種關保。個體是"小我",社會、國家、世界等則是"大我",本文講述小我舆大我的關保(也涉及小我舆自我的關保),目的在於說明個體價值的源泉,即自我價值實现的途径,實際上也是在說明個體存在實现人生意羲的途径。所有的講述都涉及人生觀、世界靓舆價值觀。什麼是"價值觀",至今仍然有許多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一儒家信仰及其特徵從信仰社會學的研究看來,"信仰看作宗教的本質和核心,可是,信仰最初是作爲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而出現的"。因爲,"通過個體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情感内容,轉化到了個體與某種超驗觀念之間的關係當中。超驗觀念構成了一個新的範疇,它使源於人際關係的各種形式或内容發揮得淋灕盡致"。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神的觀念中得到了既實際又理想的表達。①由此考察中國儒教的基本信仰,實際上即是中國人的天命觀念。這個天命觀念,不一定就是對神  相似文献   

10.
昆侖考     
馮時 《中国文化》2022,(2):117-132
昆侖文化向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問題,這種文化現象來源於先賢爲觀象授時的需要而形成的對太陽的認識與觀測。事實上,對空間和時間有意識地規劃不僅是人類知識體系賴以建立的基礎,同時更是他們創造文明的最早成果,這意味着古人對於决定時空的太陽很早就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誠然,從原始思維的角度講,没有理由相信先民會從一開始就懂得天上只有一個太陽的事實,而一定認爲太陽的數量無限,這種對於無數太陽的認知表達就是十日神話。然而太陽如果成爲古人確定時空所觀測的標准天象,那么它就只能有一個,因爲天象觀測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假如每天出升的太陽不同,這種不能基於同一天體的觀象工作就將毫無意義。顯然,觀象的需要使古人必須完成從無數太陽到只有一個太陽的認識轉變,后羿射日的神話即反映了這種認識的飛躍,這奠定了昆侖文化的思想基礎。古人以“昆”訓比日相同,以“侖”訓倫次,所以“昆侖”的本義就是每天倫次而出的都是同一個太陽,此即昆侖文化之淵薮。因此,昆侖文化其實是一種擺脱了原始思維的太陽崇拜文化,其天學表達即是昆侖三天,其政治表達則是昆侖地中,其宗教表達便是昆侖升仙,這些内涵完整地構成了中國傳統的昆侖文化,其形成時間約在公元前...  相似文献   

11.
正一歷史本身是一個時間淘洗的過程。司馬相如和揚雄們的作品,一度是士子們的必讀書,但後來逐漸邊緣化。陶淵明在當時人眼裏,只是二三流的詩人,《詩品》的作者把他列爲中品;六七百年後,到了宋代,陶才眞正躋身一流詩人的序列。傳統文化在發現自身的過程中,有刪汰,有追認和激活,  相似文献   

12.
谷卿 《中国文化》2022,(2):306-321
南宋時期多數詞學批評仍受北宋詞話評點話語和模式的影響,但也體現出作者試圖梳理詞史、考據本事、還原詞境、理解詞人以及歸納詞派風格、探索創作心理的努力。南宋一些詞話頗具傳奇元素,緣於事而欲探究詞之“情”與“境”,不少詞學批評存見“詞史”意識與學問化傾向。簡略的批評話語的確難以盡顯和表明藴藏其後的觀念,有關思想内涵的研究需要多重形態文本的交互參證,南宋時期詞學批評不乏“近雅”者,而在此基礎上能得“加詳”,或許更有利於文體的突破和意識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天人之間     
正天與人在中國的思想文化傳統中,"天與人"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國文化傳統中一個恆久的話題。與此相關的天人觀念是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關於天與人的天人觀,辨識天與人之間關係的天人之辯,以及由此產生的天人之學,從遠古時期萌發起,一直延續、貫穿於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始終,成爲數千年的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的最重要的觀念之一。  相似文献   

14.
關於“有與無”的思考與探索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個獨特而重要的內容,關於“有與無”的觀念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核心觀念,也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傳統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力.  相似文献   

15.
《安溪鐵觀音》序我生於臺灣,讀大學時負笈臺北縣淡水鎮.小鎮舊名滬尾,在淡水河人海處.華夷雜居,久成通商口岸,乃北部開發最早之地,因此曾經有一段時期幾乎整個北臺灣都被稱爲淡水廳.書北建城以後,政經地位才渐移到北市.待我到那兒求學時,它已風華退斂,又只是一個小鎮而已.鎮上依然保存着許多當年榮盛時期的遺迹.港岸海市,傍着山丘.一邊是大屯火山帶,一邊是静坐在淡水河波上的觀音山.在山舆水之間,小小的市廛,仍是昔日由閩南來此開拓的老人及其子裔們活動的埸所.而那裏,正對着漁港和觀音山,就有一座清水祖師廟.  相似文献   

16.
唐令規定以百家爲一里。在具體的編排過程中,或由一個較大的村落(100户上下)編爲一里(亦可稱爲"村"),或由幾個較小的村落合編爲一個里,亦或由一個大型聚落(包括村落和城邑)編排爲兩個或以上的里(或坊)。唐初沿用隋制,曾設鄉長(鄉正),得兼理民問詞訟,復增設鄉佐。貞觀十五年(641年)發鄉長之後,鄉級行政管理遂由鄉所属的各里里正共管。在縣衙中輪值的當鄉里正得稱爲"鄉頭"或"鄉板頭"、"團頭"。唐代的鄉、里雖按户口原則編排,而在實行過程中,必然要落實到具體的地域、村落中,故唐代的鄉、里不僅僅是户籍與賦役管轄單元,同時也都有特定的地域範圍。唐代并不存在以户口編排的里制與按居地、村落編排的村坊制并存的"二重構造",所以也無所謂自漢末以來,鄉村基層管理組織存在着一個由以"里"爲主、逐步向以"村"爲主演變的歷史過程。唐中葉以後,北方地區的"村"方逐步取代"里",成爲鄉村社會控制的基本單元。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的六篇文章中,有五篇是前所未聞的新書;另一篇《民之父母》,曾以别名包括在《禮記》和《孔子家語》裏面,一直流傅。但就是這篇久爲人知的舊作,竟使我们不能等閑視之,而不得不改變某些舊日觀念。  相似文献   

18.
無極太極之辯,朱陸以後,繼續五百來年,影響深遠。這個辯論,並非僅是無極的有或無、先或後的問題,而是一個具有理論思維意義的哲學問題。 無極太極之辯,是由朱陸對周敦頤《太極圖說》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但他們忽視了《太極圖說》與《太極圖》之間的內在矛盾,朱陸以後,其後學圍繞無極太極進行的爭論,都沒有注意到這  相似文献   

19.
一 序論 "詞衰於明",這幾乎是研究詞與詞史之人的一個普遍共識.即如劉毓盤之<詞史>,就曾寫有專章,題曰"論明人詞之不振"①.吴梅之<詞學通論>亦以為"詞至明代可謂中衰之期"②,至於王易之<詞曲史>,則直指明詞為"入病"③.  相似文献   

20.
唐圭璋教授,滿族人,先世駐防江寧久,遂寄籍。生於一九○一年。少孤家貧,刻苦求學,一九二○年,畢業於江蘇第四師範學校;一九二八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央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教授。自一九五三年起,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三十七年,晚年为博士研究生導師。一九九○年卒,享年九十。君幼承鄉先哲端木子疇先生遺教;中學時,受校長仇亮鄉先生指引;大學時,親受長洲吳瞿安先生教誨;遂畢生致力於詞學。其最大成就,首推編《全宋詞》。詞在今日,公認为宋代文學代表,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