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建辉 《学语文》2004,(11):16-17
《南州六月荔枝丹》要说明的内容很多,但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教<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创意如下: ●激趣--苏子难舍荔枝味 1093年,天才诗人苏轼被贬至南岭惠州.较之于京城,惠州是个蛮夷之地,然而苏子却似闲云野鹤,落得逍遥自在;甚而口占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好个"长作",荔枝竟有如此魅力?据说,此诗传到京城,当朝宰相章悖慨然道:"苏子瞻竟然如此快活?"于是一贬再贬,贬到海南儋州.浑不知,儋州的荔枝比惠州更甜,差点让苏子忘却了贬谪之苦.  相似文献   

3.
金桂飘香的季节,正是常熟虞山特产--顶山栗成熟应市的时候,嗅着满街糖炒栗子那特有的香味,我心头一亮,何不"就地取材",让学生写写这家乡的特产,既练文笔,又长知识,而且当时正执教贾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好风可凭上青天!于是,历时一周的写作训练计划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4.
朱颖 《教育艺术》2003,(3):56-58
在说明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教师总是先从文章的结构着手,要求学生掌握该篇说明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或空间、或时间、或逻辑、或制作程序,对号入座;其次再分析文章抓住事物特征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再细琢说明用语。久之,形成套路。 职高语文教材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优秀说明文,此文除  相似文献   

5.
曹尉军 《学语文》2004,(5):21-21
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见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一文,多处引用了诗词典故,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由于引用了大量的诗文,文中也多处出现了引号。教学时,笔者觉得文中有一处引文末尾的标点用法颇似不妥: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见课文第8节)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相似文献   

7.
《南州六月荔枝丹》要说明的内容很多,但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既有很强的逻辑性,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阶段为数很少的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它既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相似文献   

9.
引子 近日,几位刚毕业的老师前来听课,我上课的内容是高二册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课文由主到次及引用古诗文这两个写作特点进行讲解。由于由主到次这一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我便举了一个例子,以求开启学生的思维,通过理解例子的特点以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色。在讲解引用古诗文这一特点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古诗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品味,比如,“飞焰欲横天”的“飞”,“红云几万重”的“云”,“片片桃花雨后娇”的“娇”,前两个词写出了荔枝的鲜红欲滴的色彩,第三个词写出了荔枝内膜薄嫩的特点。分析时,学生主要是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品味理解的。  相似文献   

10.
贾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了明代大书画家和诗人文徵明的《新荔篇》诗,引起了广大师生对文徵明的兴趣。但是,对文徵明的“徵”读什么.却有了争议。有人认为读“zhēng”.有人却认为应读“zhǐ”。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梳理说明顺序,探讨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色。久之,形成套路,缺乏创造。《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文,既有科学性,又富于文学情趣。于是笔者就有了这样的疑问:说明文还可以怎样教?本文旨在以《南州》为例探讨说明文教学是否可在教学设计上有些创造,摆脱乏味,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2.
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为了说明荔枝不易贮存的特点时,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产生了一个疑问,杨贵妃能不能吃上新鲜荔枝呢?  相似文献   

13.
<正>在给高一学生执讲《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出于思维定势,在总结写作特点时,我依旧欣赏并推崇作者贾祖璋在撰写说明文方面用词的"严谨"。可是,这次当我再搬出这一"经典论断"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班长杨楠对此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14.
倪晨艳 《现代语文》2009,(10):58-58
中职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选自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的《生物学碎锦》,它不仅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理清晰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作者运用了引用这一有力的表现方法,使文章具有清新诱人的诗情画意,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5.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贾祖璋先生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长期以来不断被选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栽种等知识,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是一篇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说明文经典范文。教材中的文本是为了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精心选择的资料和范本,语文课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这种转化的过程即是知识的迁移。教育实践表明,如果学习者意识到  相似文献   

16.
我教《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导学创意如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相似文献   

17.
陈承炎 《现代语文》2008,(8):140-141
中学语文很多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但有部分作品由于写作年代久远,在语言表达方面难免有些地方不符合当今人们的表达习惯,这就需要教材的编者与时俱进,对作品中当代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对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地方加以修改,尤其要对科学性很强的说明文不严谨之处加以订正,使之作为科学、严谨、规范的典范之作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对呆板的语文课堂教学极为反感。早在课改之前就开始尝试打破那些陈规陋习,让自己的语文课活起来。新课标出台之后,我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之中,尽管我用的还并非实验教材,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用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的语文课也  相似文献   

19.
《荔枝图序》是自读课文,只有一百多字,内容无甚难解。这样的课文应当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我这样安排:一、用“师生换位法”预习所谓“师生换位法”,即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当老师首先要备课,于是,告诉学生们:下面请你们“备课”(预习)———要让学生懂,先要自己懂;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老师们”可得充分“备课”,我这个“学生”可是有点刁,不好应付啊。之所以采用“师生换位法”,第一是因为比较新颖有趣,而“趣”,是学习之母。第二是容易造成压力,产生好的效果。第三,既然是当“老…  相似文献   

20.
陆岩 《职教论坛》2003,(10):40-40
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与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经典名篇,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此两篇课文的教学大多得心应手,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不少青年教师也把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作为上岗达标或展示才艺的必选篇目,上出了一堂堂好课。时至世纪之交,对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注意的变化,审视这种变化并思考其前因后果,或许能使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同时结合对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就能进一步更新。《南州六月荔枝丹》写于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当时荔枝还是稀罕的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