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是德育的逻辑起点和本体论依据,德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升华,因此德育具有生命性。德育的生命性体现在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功能、德育实践等方面。德育的生命性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德育生命观,使德育返璞归真,实现德育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人本德育是生命在场的德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是人本德育的内在要求,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在德育的目的、道德的尺度、德育的内容、德育的组织过程等方面均凸显人本性.以关注个体生命、追求人生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生命化的德育与人本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生命化的德育是人本德育理论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生命德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而美与生命共在,审美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由功利化德育走向审美化德育是生命德育的追求与最终归属,审美化的生命德育是生命诗意栖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7.
德育价值提升的支撑点:关注人的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主体的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生命体.不断超越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人之生命永恒的追求.德育是建立在人的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德育价值应关注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生命情感,磨练生命意志,引导生命行为,实现贡献社会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审美视野中的生命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德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而美与生命共在,审美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由功利化德育走向审美化德育是生命德育的追求,审美化的生命德育是生命诗意栖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重建研究 课程是人投入其中的“生命流”,人在课程中表现自己的生命,并在表现的同时体验自己的生命。当我们把课程的着眼点从知识转向生命时,课程的“德育性”就随之产生了。当我们关心自己的生命时,就会有对于人生方向之思量,而这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课程,当它成为真正的生命历程和生命资源时,也就是广义的德育课程了。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德育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育政治化和知识化是长期以来的历史层积与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世纪以来由于不断高扬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德育的工具价值被日益强化,甚至一度沦为迎合某种政治需要或达致某种功利目的的德育表演,失去了真实的生活根基。真正的德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激荡与升华。当代德育创新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础;树立完整的生命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尊重多元的文化差异,共谋和谐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德育的资源意识及其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蔡辰梅 《教育探索》2009,(5):100-101
德育资源的匮乏成为当前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德育资源的匮乏是相对意义上的匮乏,并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者德育资源意识的缺乏而造成的,因此,德育资源意识的确立,是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条件.德育资源意识的确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实现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有利于道德环境的建构和德育实效性的提高.要确立德育资源意识,首先需要确立居于其上位的德育新理念,即德育的主体意识、德育的生态意识和德育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止,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文章试图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5.
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而高校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要鼓励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其中,高校将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是主渠道,包括"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课程内容,强调生命体验的德育课程实施。家庭德育要树立"能力和道德"并重的人才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社会德育要营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德育的本性在于导人向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摆脱纯粹物质功利的束缚,去追求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但在物质与精神失衡的工业时代,德育却越来越偏离其本真状态,而进入一种整体性的迷失。功利化、知性化和规训化的德育模式虽然暗中契合了现代教育流水线操作的需要,但却使德育愈加偏离其自身的理想鹄的——人的精神培养。  相似文献   

17.
人的存在是一种道德存在,生命因道德的存在而有价值,生命因道德需求而充实.德育是满足人生命发展需要的一种德化过程,高校德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对于生命具有伦理功能.为此,本文提出适当的、全方位的德育解决方案,使高校德育真正发挥其伦理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以开放式德育研究为契机作为突破口,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人的教育,树立“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教育理念。人的成长总是指向未知世界,是多维度的,人的不确定本性预示着人的发展的“可能”与“变化”。这一特质量终确定人不能成为抽象原则的奴隶,而要求人不断地去创新,以超越现实存在着的种种限制。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尽最大努力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是开放式德育所推崇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功利主义: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归因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功利主义是造成德育实效性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德育功能、目的、内容、过程和德育研究等方面都有表现。在阐述功利主义德育症候种种表现、功利主义德育观造成德育教育危机的基础上,论述功利主义德育观的超越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是指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和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凸现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明确了高校德育的目的更主要的在于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进而提升其生命价值,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德育要增强其实效性,就应该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在德育工作中尊重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完善,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发展,在构建现代德育体系中实现五个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