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4年第3期发表了《略论通感在汉语言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下简称《略论》)一文。该文角度新.能给人以很深的启迪,但也存在瑕疵。  相似文献   

2.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3.
陈立娟 《学语文》2004,(3):6-56,48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得很美,尤以写景散文最为突出,《荷塘月色》之所以把无边的荷香月色写得如诗如画,一部分也得益于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格。通感便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为了交流经验,发挥语文期刊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中学语文》(武汉)、《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锦州)、《中学文科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读写月刊》、《语文园地》、《语文月刊》、《中学语文》(开封)、《语文教学之友》、《语言文学》、《语  相似文献   

5.
所谓通感,即各种感觉的彼此沟通,是文学描写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个问题。例如,高中第一册选编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描写:“晚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将“清香”写成“歌声”,这就是通感手法的妙用。  相似文献   

6.
<正>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向来被中学语文教师称为“四大名刊”。我与四大名刊都有着深厚的情缘,但结缘的方式各不相同。与《语文教学通讯》的朋友熟悉,  相似文献   

7.
中学的修辞教学存在着“通感”是不是一种修辞格,它和比喻、移就、比拟这些修辞格又如何区分的难题。 很多传统的修辞书都没有把通感列入修辞格加以阐述。中学语文课本里在讲修辞格的有关章节中没有列入“通感”,但在  相似文献   

8.
单元教学与语文教学科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著 :《语文学科教育学》《语文教学系统方法论纲》《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初、高中语文课本文言词语表》( 2册 )、《常用文言词典》等。主编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中学语文教育文萃》( 2册 )、《中学语文教参新编》( 6册 )、《基础教育语文工具书系列》( 7册 )等。曾主持“高师中文系语文教育三级训练体系”实验研究 ,获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奖。现主持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高师中文系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单元教学是按教学单元安排的。教学单元是教学…  相似文献   

9.
吕叔湘同志在今年第四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了《一封令人忧虑的来信》,再次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在我省的语文教学中(从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精美散文,其文词之典雅、用语之丰采、造句之奇特,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文章中两处运用通感手法写出的美妙句子造成的奇妙感受,更让人回味无穷。对这种手法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我们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惜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必修本却有意淡化“通感”的提法。在课后练习第二题中将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说成是比喻句,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根本未提及通感,不知编者何意。但是,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五日,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武汉隆重地召开了成立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省十四个地(市)的中学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工作者,和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湖北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等编辑部的负责同志,共一百零四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于 2 0 0 2年 5月 2 9日~ 6月 3日在宁夏举行了“新世纪中语西部行动”。来自北京、天津、湖北、吉林、山东等地的特级、高级教师及研究人员 2 4人参加了这次行动 ,分赴银川、吴忠、固原、石嘴山四个地区上示范课、作学术报告 ,同时 ,商务印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作文报 (威海 )》《中学语文教学》《作文导报》等出版单位还捐赠了出版物  相似文献   

13.
2002年7月6日的《中学生学习报》(高一高二版,总第1019期)发表了陈昌安老师《通感质疑》一文,文章写道:“我认为:通感应归于比喻,是比喻的一种,或者说是比喻的一种手段。……只有在运用比喻的时候,通感才可以产生。比喻第一,通感第二,通感是比喻的一种。”无独有隅,2002年第6期《语文新圃》(第319期)上余海英先生《通感、移就、比拟的界限》一文认为: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句。”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在江苏省扬州市举办了第五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暨第十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教学艺术专题组(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教学艺术研究中心)承办,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协办。为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推  相似文献   

15.
<正>在2017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上,我发表了《回顾·断想·管见——批判性思维一年专栏组稿的回顾与断想》一文。这一年,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主持“学术领跑”栏目,推荐了近三十篇关于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的文章,其中我撰写的有五篇。在文章开头,我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6.
历史通感教学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髓。由历史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学科特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价值所决定,通感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抓手,是历史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有效实施历史通感教学,应明确目标定位,善用教材资源,巧设教学活动,创新课堂模式,拓宽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教学研究》(1996年第2期)期刊上,张文柏老师的《小学语文中的“移觉”修辞及其作用》一文里所举的通感例子中我认为有部分不属于通感。例子如下:①“勒墨摸摸自己的牙齿,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击,他的脸刷地青起来。”《一幅壮锦》②“‘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粜米》)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小学语文中的“移觉”修辞及其作用》(以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向是高师中文系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顾名思义,该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要学生熟悉、掌握中学语文的教材教法。但现有的《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弊病。因此《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的改革,须从如何使课程更好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这一根本问题出发。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得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法》;二是设置《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以下简称《教材研究》)。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给予学生多感官体验。在苏少版《音乐》三上歌曲《阿西里西》的教学中,教师力求以通感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让其主动参与学习;以通感突破单一局限,使学生的歌唱体验立体化;以通感叠加局部体验,使学生的歌唱感受整体化。  相似文献   

20.
周冬黎 《教学研究》2007,(4):363-365
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涉及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