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明初中琉政府之间往来的纺织品中,以明朝回赐琉球为主。赐予对象主要涉及国王、使臣和官生,品种最多的是丝织品,其次是纱、绒织物。根据官位等级,纺织品也相应有别,织金一般为国王赐品,而靴袜等主要赐予官生。  相似文献   

2.
高月 《兰台世界》2016,(3):105-108
二战胜利后,中国舆论从必要性、可行性、路径选择及阻力等方面探讨了有关中国收回琉球的问题。舆论总体上意识到了历史依据对于领土归属的重要性,并努力挖掘于己有利的历史资源。舆论对于琉球战略价值的认识尤为突出,预见到了琉球对于中国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强调中国收回琉球的必要性。同时,舆论能够将琉球归属问题放诸当时的国际关系视野下,洞悉了大国关系尤其是美国对琉球的实际占领是影响琉球归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谈迁(1593--1657),原名以训,字观若,明朝灭产后改名迁。天启元年(1621),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辨正是非,著《国榷》。元后期,统治者改变“贫极江南,富称塞北”^[1]的策略,对江南实施“轻刑薄赋”,江南乡绅过着安定奢华的生活。元末群雄起兵,江南动乱迭起,不同文人做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杨晨宇 《大观周刊》2012,(51):5-7,55
明初有关军事方面的法律主要有《大明令》、《大明律》和《大诰》四编,在这些法律中,清晰规定了明初军事诉讼机制、卫所制度的性质与职能。从对这些法律奈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明初统治者对军人有一种保护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角度剖析了日本武力侵占琉球及二战后美日打着"旧金山条约"、"返还冲绳协定"的幌子擅自处置琉球之过程,得出琉球不为日本所有的结论,从而证明钓鱼岛并非日本领土。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东原杜氏族谱》中,发现多件明代杜三策出使琉球文献,其中《使琉球疏》系三策向明廷奏报出使经过之公文,此文未见载于各种史籍,乃是一篇新发现的奉使琉球文档。历述航海之艰辛,归途之惊险,许多内容可与《历代宝案》等中外史籍互相对勘。  相似文献   

7.
李金明 《历史档案》2005,47(3):56-61
琉球位于日本九州与中国台湾之间的海域,南北长达600海里,有大小岛屿约50多个,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公里,其地理坐标在北纬24°—30°、东经123°—130°。琉球群岛自北向南,由吐噶剌列岛、奄美群岛、冲绳群岛、宫古群岛和八重山群岛组成,其重要都市是冲绳岛上的那霸,距离那霸2公里的首里为琉球历来的旧都。我国史书最初记载琉球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海帅何蛮上言:“海上有烟雾气,不知几千里乃流球也”。至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遣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中山王察度则遣其弟泰期随杨载入明朝贡方物,从此开始了中琉之间的友好往…  相似文献   

8.
明朝与琉球已确立册封朝贡关系。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共23次派出使团远赴琉球举行册封仪典。本文对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做了梳理,着重考察了明清册封使所记录的琉球演剧史料,可知琉球演剧深受中华戏曲(尤其是四平戏、梨园戏、莆仙戏等)的影响。演出者多为琉球"闽子弟"。及至清康熙年间,琉球才出现本土专业演员,其表演亦受中华演剧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2007年11月23—24日,第十一届琉球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琉球大学召开。来自日本冲绳县历代宝案编辑委员会、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日本大学、东京大学、琉球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  相似文献   

10.
蔡大鼎汉诗,是琉诗绝响。蔡的创作生涯与琉球国寿命同告终。蔡孝亲忠君、忧国思乡.倾慕中华文化,盛赞闽都薪传,放歌三山史韵,关注左海民俗,迷信神祗。并重域外交往。  相似文献   

11.
冯博 《兰台世界》2024,(2):143-146
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后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对外扩张,对处于衰落中的清朝来说威胁很大。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吞并琉球,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孤意狂奔。面对琉球问题,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力求维护天朝上国地位的前提下谋求实现“存琉祀”。此间,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得到发展,其战略方向瞄准日本,重视军事和外交的结合运用,同时其对海岛的狭隘认知也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2.
吴元丰 《历史档案》2004,(2):131-132
自明洪武年间开始,中琉两国正式建立了以“封贡”为核心的交往关系。从此,在500余年间,以册封、进贡、贸易、海难救护和琉球官生入监学习为主要内容,中琉两国间开展友好交往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从未中断。在这些交往活动中,琉球向中国派遣了大量  相似文献   

13.
周煌,清代学者。本文在介绍馆藏古籍资料的同时,通过周煌册封琉球一事窥周煌人品,为研究周煌一生提供了鲜为人知的史料佐证。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4.
冯立军 《历史档案》2007,7751(1):65-73
琉球早年的医学并不发达。陈侃出使琉球时曾说,琉球“国无医药”。郑若曾在《琉球图说》中也有记载,其国“人无贵贱,皆矫健,善走耐劳,苦饥寒,不知医药,而无疾疫”。郭汝霖的(重编)《使琉球录》对此亦言:“其人矫健则诚是也,盖生有膂力,耐饥渴劳苦……寒湿不能使疾也。国无医药,民亦不夭折。”然而,自明代以来,随着琉球与中国交往的日益增多,先进的中医药学不断传入琉球,改变了琉球“国无医药”的状况,从而促进了琉球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琉球革命同志会"进行了"吁请收回琉球"运动,中国国民政府也进行了因应,但究因军事上有求于美国,政治上有求于日本,最终没有作出更积极的回应,本文则就上述内容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宋元以来的雅俗之争直接导致了明初礼乐官署设置上的革新,即太常寺地位的下降和教坊司的升格,并将二者以祭神和娱人分,太常领祭祀雅乐,教坊掌宴飨朝会乐,辽金元以来乐署职司的冗杂与音乐的雅俗混杂乃肃然划一。在此过程中,教坊司正式取代太常,成为明初礼乐机构的核心。以教坊司为中心重建礼乐系统,自京师至地方,逐渐形成以"宫廷/藩府/州府——酒楼——勾栏——院"为一体的演剧场所,力图将乐工们自宋元以来形成的一应演剧方式都加以制度化,以置于朝廷严格的控制之中,成为朝廷礼乐制度之一环。于是,教坊司、太常司、钟鼓司具体职掌的变化及其地位的升降,富乐院的普及与丽春院的有无,南京御勾栏与十六楼的隆盛与衰微,都成为我们进一步发明有明乐制及其历史与精神意义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文献学界多据《明史·艺文志》认为明初宫廷藏书“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事实上,《明史·艺文志》这条记载本身是不可靠的,明初宫廷藏书不可能达到“近百万卷”。  相似文献   

18.
琉球国位于福建以东的海上。元朝末年,琉球分裂为3个各自独立的国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以中山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琉球3国都是与日本历代政权平等交往的国家。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杨戴出使琉球3国,分别册封了3国国王。琉球3国也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了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  相似文献   

19.
贵州西北地区有一个自称"南京人"或"南京族"的族群,留存的碑刻、谱书以及"南京人"口口相传的故事等资料都说明他们是明初进入贵州的汉族人。本文根据史料,对"南京人"迁入贵州的若干事例进行辨析,特别澄清了"南京人"与明初戍守贵州诸卫所的将士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中的有关琉球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