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物质(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流动的根本理论,对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指导作用。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大气温室效应的时空尺度较大,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值得关注和重视,以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总体战略。文章基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视角和农业碳达峰、碳中和释义,分析了农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从农业碳达峰面临挑战、农业碳中和面临挑战、农业碳中和潜力分析、农业碳中和误区及生物圈减排的重要性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从农业碳达峰、农业碳中和与科技创新3个方面提出我国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倒逼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本研究以西宁市2015年~2018年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成果和重点企业碳排放核查报告为基础,分析探讨了西宁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与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对“十一五”以来的168项低碳领域政策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摸清了我国低碳政策的总体情况,以及政策的数量、效力、手段等特征,明确了当前低碳政策的缺口所在。在此基础上,围绕“双碳”目标实现的阶段性特征,绘制了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最后,重点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社会发展路径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变面临的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实施“双碳”目标的总体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4.
高雅婷 《科技风》2023,(7):51-54+61
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生态治理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探索路径之一,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本文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治理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梳理了碳中和与生态治理具有耦合性、协同性与整体性三维关系,深入挖掘碳中和对推动生态治理目标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面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系统性认识和行动方案、数字化手段欠缺等挑战,需要从理论层面探究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如何协同推进数字中国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本文基于对数据要素驱动创新发展和数据基础设施赋能行业数智化的本质特征分析,建构“数据-机制-使能”过程视角下数据基础设施赋能“双碳”的动态整合理论框架,系统论述碳中和数据银行的系统架构和这一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多维价值创造的多层次动态过程机制;同时指出该机制面临数据基础设施运行成本高、区域行业数智化和低碳化高质量发展协同难度大,以及“双碳”多线程、多路径目标实现阻力大等现实挑战,并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打通碳达峰碳中和数据融通壁垒、健全和完善新时代数据基础设施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加剧在全球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中国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运用科技创新用全球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与能源有关,更是一...  相似文献   

7.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部为此提出高校要为“双碳”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培养碳中和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相关学科融合、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双创能力等方面,提出碳中和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8.
碳中和目标下的若干地球系统科学和技术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现存的知识不足。从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监测指标、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碳源/汇核算方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支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手段及现存的问题。基于目前存在的挑战和不足,建议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完善地球系统理论与模式,从多圈层角度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气候变化理论基础;自主构建气候变化监测指标系统,研发温室气体监测与核查手段和平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  相似文献   

9.
《云南科技管理》2022,(1):15-17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将彻底改变,煤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因控碳导致的经营困局。文章从"双碳"目标、市场煤与计划电矛盾、碳交易权市场和新能源平价上网等方面分析了"双碳"背景下煤电企业面临的困境,并结合碳达峰、碳中和趋势,提出煤电企业经营策略要从战略定位、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加强企业成本管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应对,为"双碳"背景下煤电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上升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2021年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由此可见,除能源技术领域以外,循环经济、碳汇等生态环境领域相关的低碳技术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至关重要。因此,面向2035年这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点,遴选一批优先发展的生态环境技术课题,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轮德尔菲调查的技术预见结果,应优先发展8项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环境技术课题,分别是:少水绿色低碳造纸技术,高精度全球变化数据产品,汇碳节水湿地恢复技术,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碳排放和减碳的影响评价及成本核算技术,全球碳、氮、水和能量循环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碳分离与能源化技术。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显示,研发投入、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可行性是制约上述技术课题完成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从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市场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双碳”目标要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固碳3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与多能互补、工业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为主线,以甲醇、氢能和储能为平台的多能融合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支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实施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开展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更多挑战。作为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然而,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急需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等手段来实现。文章基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3R"原则,剖析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碳中和的内在联系,对比国内外发展现状,阐释循环经济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关键作用,为促进我国通过循环经济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顾正兰 《科技风》2023,(16):78-80
本课题通过分析盐城地域特点和盐城经济发展情况,研究盐城碳排放和盐城碳达峰,并在此背景下探索盐城绿色生态发展。利用IPCC排放系数,构建盐城碳排放模型,核算盐城碳排放。研究盐城碳排放量趋势,分析盐城经济发展,为盐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14.
张维冲  谭琪  孟浩  史胜安  祝娜 《情报杂志》2022,(10):138-146
[研究目的]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文拟从媒体报道数据入手,探究政府驱动的这场系统性变革如何开启,目前发展状况如何,为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图景、总结政府驱动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规律及经验提供借鉴。[研究方法]选取带有新闻聚合功能的网站,批量获取网站汇聚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新闻数据,并进行主题抽取、主题分析与内容分析。[研究结论]相关新闻报道近一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碳排放、碳交易、低碳、碳汇等几大主题备受关注。政府主要通过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变化、重要学术会议与成果发布、组织开展试点工作等方式,推动包括思想观念、制度体系、金融市场、技术平台、产业、社会等多方面变革。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技术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最佳工具。能源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最大来源部门,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能源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广受关注。文章首先阐释了数字技术在碳中和中的重要战略作用;然后,就已有文献中数字技术与碳减排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现有数字技术应用于能源行业碳中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数字技术推动我国碳中和进程的总体思路,以及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助力实现我国能源行业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国外碳中和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明君  罗文兵  尹立娟 《资源科学》2013,35(5):1084-1094
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温室效应问题的一个重要环境管理工具.本文通过应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Ⅱ生成碳中和理论研究的知识图谱,深入分析了国际碳中和理论研究的知识基础和前沿演进轨迹,发现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全球碳市场、碳市场设计、森林碳补偿和碳泄漏等关键难题上;通过对比分析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碳中和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揭示了碳中和制度演进路径,发现英国和澳大利亚在碳中和制度建设与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从联合国、国家、城市和大学校园4个层面解读了碳中和战略计划制定与执行情况;基于组织、活动和产品与服务碳中和案例介绍了碳中和的具体操作方法.最后,指出未来碳中和制度发展的关键在于碳补偿标准制定与推行和全球碳市场规范化程度.这为构建我国碳中和制度体系,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良性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2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 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虽然我国能源消费增速放缓,碳排放逐渐进入平台期,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高达80%以上。碳中和目标下,在借鉴发达国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碳减排做法的基础上,如何加快我国能源转型,明确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转型的战略路径值得深入探讨。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推进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文明跨越的重要抓手。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我国需要在电力、工业、建筑、农业等领域不断努力,减少碳排放量,谋划最优的战略路径,努力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8.
绿色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后疫情时代促进经济复苏的关键.加快优化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刻不容缓.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云南省碳减排取得的成效和做法,指出了云南实现碳达峰仍然存在达峰目标设置相对保守、经济发展偏重高碳行业、碳达峰基础能力薄弱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云南主动服务融入国家碳达峰战略,推动经...  相似文献   

19.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转型路径是一系列目标、技术、资金、政策等综合驱动的系统行动路线图。随着全社会对“双碳”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双碳”工作面临全面深化落实的系统推进挑战。文章总结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低碳转型新成效与双碳“1+N”政策体系,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转型需求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体系、能源体系、国土空间格局、建筑和交通、消费模式、技术创新、金融体系、贸易与供应链、治理体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推进双碳目标深化落实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带来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科技是支撑碳中和目标的核心驱动力。文章在梳理碳中和相关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碳中和的战略行动和科技布局特点,发现:各主要国家通过立法监管、能源战略、技术路线图、碳市场等政策行动全面推动碳中和目标;在科技方面,重点布局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变革性绿色低碳技术,抢占未来绿色工业革命科技制高点。文章针对实现碳中和的“减排”和“增汇”两条根本路径,围绕“构建零碳能源体系”“再造低碳产业流程”“生态固碳增汇/负排放”三大方向提出了需要重点布局的14个重要科技问题研究,以引导超过70项关键技术突破。在分析碳中和国际行动和关键科技问题基础上,围绕加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顶层设计,强化面向碳中和的科技研发体系,建立零碳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前瞻部署生态固碳等负排放技术,以及加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碳中和行动中的应用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碳中和战略科技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