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着"加拿大文学皇后"之称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著名的小说家,诗人。诗歌《移民》是阿特伍德作品中有代表性意义的一篇,通过运用后现代主义视角,对文本《移民》进行分析,最终挖掘出阿特伍德诗歌中二元对立性的主题,最终总结出诗人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2.
3.
唐金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5):5-8
塞尔托认为故事的发生需要边界的建立,需要跨越边界。小说《羚羊与秧鸡》讲述了一个个穿越边界的故事,一方面小说用叙事讲述了塞尔托的理论——边界是叙事产生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文明末日景象,提醒我们无休止的跨越边界必将破坏边界两边的平衡、稳定、完整,形成马尔库塞所称的单向度的发展,最终导致整个人类社会的坍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入手,分析其产生的个人性格因素和社会根源,并指出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莘然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2):133-135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将广泛而多维的现实社会作为书写对象,是对现存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延伸与设想。阿特伍德在传承现实主义描述社会现实、注重人物刻画等创作特点的同时,增添了后现代实验手法,使《使女的故事》呈现出一定的新现实主义创作特征,凸显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6.
王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22-23
《羚羊与秧鸡》是一部典型的生态文学作品。本文分析小说中人类滥用科技所造成的生态灾难、科技灾难和人类走向毁灭的末世图景,对小说进行生态主义的解读,分析阿特伍德本人的生态学视野以及她对整个生物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唐金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2):75-79
福柯认为我们对时间的过度关注掩盖了引发我们时代焦虑的一个根本性因素——空间,时代焦虑与空间的密切关联超过焦虑与时间的关系。空间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进行了空间转向,这也打开了文学欣赏和评价的一扇新的窗户。通过空间叙事视角解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可以吃的女人》的意义将变得更加自由而多元。 相似文献
8.
在《盲刺客》这个结构复杂的小说中,阿特伍德叙述了发生在塞克隆星球上的“盲刺客”的故事以及艾丽丝和劳拉姐妹的故事,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相互照应,同时在该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女性哥特创作手法。本文分析该小说创作中如何采用了女性哥特手法,并探讨身处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如何获得出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逃离“被吃掉”的命运——《可以吃的女人》之生态女性主义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剖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一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通过分析文章中女性形象和自然所遭受的种种压迫,以及女主人公玛丽安不懈的抗争,从而得出结论: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与自然所经历的迫害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找到父权制这一根源,才能通过反抗逃离"被吃掉"的命运,争取人格尊严,最终获得属于自我的人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0.
薛嘉欣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135-141
性别政治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证言》的重要主题。从福柯的权力理论解读此小说中的食物书写,发现食物成为权力的载体,体现了“吃”或“被吃”的两性权力关系,既是男性统治者进行权力规训的策略,也充当女性受害者反抗男权压迫的工具。基列国当权者通过控制进食的时间和空间,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对女性的肉体和心灵实施规训。打破食物禁忌、食用不可食用之物、拒绝进食、保留失传的饮食习俗成为女性反抗权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李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2):238-242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古希腊神话和传说是站在男性中心的立场上书写出来的。因此,女性作家往往故意偏离宏大叙事主题,大胆地对神话加以重构,重新赋予古老的神话鲜明的现实意义。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近作《珀涅罗珀记》通过对叙事方式和叙事视角进行颠覆和置换,体现了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女性作家是如何策略性地解构男权社会的神话传统,颠覆男权思想,重构女性神话的。 相似文献
12.
冯源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113-11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珀涅罗珀记》戏仿《奥德赛》,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重述了史诗中的故事。女性叙事主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叙事和男性权威,表明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此外,个人型声音、男性声音和集体型声音等多元化的不同的叙事声音相互碰撞,在叙事的过程中分别建构起了自己的权威,逐渐揭开被官方叙事掩盖的故事真相,表明了权威的不可靠性和真相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张雯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87-93
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的女主人公艾丽丝将明明是自己写成的作品说成是与死去的妹妹劳拉共同用"左手"完成,这一表面"匪夷所思"的论断实际上隐含了阿特伍德关于写作的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写作是作家被某个神秘化身"附体"的过程;第二,"左手"是这种神秘创作力量的隐喻;第三,作品是作家与死者"协商"的结果。通过分析小说中母文本与子文本之间的生成关系和子文本的作者归属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出阿特伍德本人对写作的定位与态度,这将有助于我们换一角度来审视写作行为,同时对于理解加拿大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走向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长篇小说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2)
本文对国内学界20多年来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长篇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综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深入的领域,认为国内阿特伍德研究需要从目前以长篇小说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式转向诗歌、文论、短篇和长篇小说的综合研究,同时在研究中要着重结合作家的创作思想、女性意识和政治观念,避免重复研究与过度阐释. 相似文献
15.
梁超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111-114
霍桑在创作<红字>时的矛盾心理和暧昧态度导致了这部小说多元化的人物和主题.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人类文明与人性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应压抑也无法压抑人性,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人性的弘扬,牧师迪姆斯代尔人性的压抑及医生齐林窝斯人性的泯灭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也深化了"只有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结合,真善美才能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吴红敏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26(2):27-28,3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其诗歌和小说中多次就两性关系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她的小说,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版的人类两性关系史。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动力,两性和谐是人类社会勇往直前的必然保障。两性间的不和谐将会给整个人类生存带来灾害。其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存在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一条清晰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