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敦礼     
<正> 袁敦礼(1895—1968),字志仁,河北徐水人。1917年毕业于北平高师外语部,留校任体育科教员兼翻译。1919年任体育科主任。为了探求体育之原理,振兴中华,1923年赴美留学。攻读生理学、体育理论、公共卫生学。由于他刻苦勤奋,获芝加哥大学、霍布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生理学硕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仍然任体育科主任(1931年改为北师大体育系)。1933年和吴蕴瑞合著《体育原理》一书。1933年除任体育系主任外,还兼任师大教务长。袁敦礼在1919年至1944年任体育系主任期间,在体育专业教育和体育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科学》2019,(1):56-62
2018年上海社联公布的首批"上海68位社科大师"名录与同年年底上海体育学院举办吴蕴瑞的生平展览构成了传播学事件。吴蕴瑞的知名度具有传播学和成功学的双重意义。研究吴蕴瑞及其体育思想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吴蕴瑞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求学、游历阶段,创业、著述阶段以及从事体育管理与在家赋闲阶段。对吴蕴瑞的研究具有地域性,以上海、南京以及其他地方为三大阵营。吴蕴瑞的代表作是与袁敦礼合著的《体育原理》,其自然体育观源于美国的威廉士,吴蕴瑞体育思想的深度与美国同时代学者的认知力大致齐平。吴蕴瑞个案研究的动力来自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自然体育观对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型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诠释吴蕴瑞先生普及体育思想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吴蕴瑞较早注意国民体育之弊端,呼吁普及全民体育.他剖析运动选手制与总锦标之弊病,参与国民政府体育法案之制定,对女子体育和运动比赛成败有独到精深论述.现代体育应深思体育之目的和体育教育之本质,注重国民体质的切实提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体育之终极目标,传承和发展吴蕴瑞之普及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体育面临创新体育发展方式与路径的历史任务,包括体育管理体制、竞技体育职业化、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等等。重读吴蕴瑞先生的《体育原理》,探索体育发展的未来之路、追寻体育的本真意义,论述吴蕴瑞体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启示,即创新是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体育要促进社会进步、体育要以文化优先。吴蕴瑞体育思想为当今体育解决更深层次的管理与文化创新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吴蕴瑞与袁敦礼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前提出的"心身一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与"全脑体育教育思想"做一比较研究,探索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吴蕴瑞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思想渊源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中西哲学思想的融会;思想特质是体育普及化优于竞技化,中西体育相容不悖,体育为军事教育之基础,科学与人文并重.  相似文献   

7.
吴蕴瑞先生在"土洋体育之争"中"开眼看世界",坚持体育发展要适应个性和社会需要,肯定了西方体育的教育价值,理性地看待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问题.其与人合作编写的<体育原理>从宏观的人文社会角度论述了体育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和体系完整、合理,曾被体育学科普遍采用为教科书,在我国体育界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蕴瑞作为我国现代体育理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体育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吴蕴瑞的诸多富有开创性的思想观点,为推动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吴蕴瑞基于"身心一元论"的全面发展观,扩大了中国现代体育的教育意义,提升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价值;主张体育学术化及其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之先河;坚持洋土体育的融合互用,指明了中国现代体育健康发展的方向;倡导体育普及化及其亲力推动,实现了中国现代体育普及化由学者思想到国家体育政策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王晓玲  黄贵 《体育世界》2009,(12):28-29
笔者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吴蕴瑞在体育基础理论创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了其辨证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管理者开创性地卓有成效地参与了诸多体育决策,并指出在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吴蕴瑞的体育思想,旨在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夏商时期的射箭算起中国体育的可考历史至少已有四千年了,与这漫长的历史相比,中国体育史学就年轻了许多。而高校体育史课程的设置则又在其后。本世纪中国体育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体育院系教育中的存在,似以吴蕴瑞先生在1931年在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科)的讲...  相似文献   

11.
喜欢读卢先生的文章,是因为他的文章兼具孩童的自然、青年的热情、中年的稳重和老年的睿智,而绝少某些体育文章艰涩的文句和生搬硬套的理论。也许是家族渊源缘故(卢先生的外祖父即是曾出版集中国当时版本之大全的《二十五史》和《史记选》的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版本目录家王伯祥先生),先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字里行间强烈地流露着对匡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维护世界体育文化多元性的热情和责任。他的近作《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就是一本集成体育文化和体育社会学的力作。书的内容先生用了“断想”、“热望”、“冷观”、“言…  相似文献   

12.
以民国时期出版的若干部<体育原理>为切入点,论述了美国的威廉姆斯、麦克乐和中国的宋君复、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等人的体育思想,说明我国近代体育科学发展中美国体育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总体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的回顾十年来,我国体育科研刊物的发展,经历两阶段: 兴起阶段(1978-1984年)。1978年前,《中国体育科技》(原《体育科技资料》,1981年改名),上海《体育科研》和广东《体育科技》等少数几家。学院的学报,在“文革”中全部停办。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体育科研刊物大量创刊,如河北《体育研究》(1978),《新疆体育科技》、《山东体育科技》(1979)等,1980年7家,1981年3家,1982年3家。至此,我国纯学术体育刊物已有30多家。这些刊物在体育科研、训练、教学领域,受到人们的瞩目。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9月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体育科学》杂志问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7月,学生运动会科报会期间,笔者遇见了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秘书长陈永利先生。陈先生对学校体育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说到学校体育,陈先生谈起了最近教育部出台的"三个办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两个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陈先生认为,教育部出台的"三个办法、两个标准"是一组"实招"。文件加强了实效性与指导性,所提要求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特别提到的六处要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校长要听体育课——每学期不少于4次大家都说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需要看校长,校长重视与否  相似文献   

15.
拜读李力研先生《全民运动与民族力度》一文(载《体育与科学》93.4期),内容广博,获益良多,但对其中一段涉及到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评论,则未敢苟同,“中国是一个特殊而古怪的大国,近5000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似乎只在商周和春秋战国这段时间(恰好都是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有过比较广泛而浓烈的‘尚武’风范,……秦汉以降,国家一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体育Sports化问题辨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引言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列宁全集》第四卷,第200页)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时常在思考,在21世纪已经来临之际,我国亿万人民对体育认识的习惯意识和习惯势力是什么?从中央电视台的“体育大世界”(SportsWorld)、“世界体育报道”(WorldSportsReport),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体育节目”(SportsProgram),从《中国体育报》(ChinaSportsDaily)、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ChinaSports》(中国体育),到各省市报刊的“体育新闻”(SportsNews)栏目,从“国家体育总局”(Thestatesportgeneraladminist…  相似文献   

17.
徐一冰     
<正> 我国近代体育教育家徐一冰先生(1881-1922),不仅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培养体育师资的专门学校——中国体操学校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体育刊物《体育界》(1909年3月1日创刊)的主编。他著的《徐氏体育学》、《体育原理》等书,对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徐一冰先生堪称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体育宣传的开拓者。徐一冰1881年出生在浙江吴兴南浔镇,自幼聪颖好学,善诗文,喜武事,常于课余学射箭,习角力。1903年,新学制刚颁布,不满23岁的徐一冰就率领当地青年打掉了一个土地祠,兴办了“蒙养学塾”,从此投身于新学运动。面对清廷腐败,国势危亡,徐一冰痛心疾首,他决心兴办体育,强宗强种,卫国御侮。为了实现这一  相似文献   

18.
早年肄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王恩溥先生,在《谈谈六十三年前的体育活动》(《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3集第121—123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回忆:“……记得庚子前一年(1899年),由一个新成立的大学堂(可能是北洋大学堂)总办王少泉和一个英国总教习(教务长)丁嘉立二人倡议举办、一次校际运动比赛,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吴蕴瑞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以及在长期高等体育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为核心和特色的体育思想及价值,进行较为深刻的论释。  相似文献   

20.
<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现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基本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