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传统中国人将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研究传统社会中作为达至和谐手段的无讼法律文化以期对该项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传统中国人将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研究传统社会中作为达至和谐手段的无讼法律文化以期对该项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无讼"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讼”是中国古代对和谐秩序的一种追求,从“无讼”的法律观念中折射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对当代的行政诉讼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天人交感的宇宙观、注重道德的人生哲学、患事宁人的人生观,构成我国古代"无讼"观的主要哲学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讼"观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遗传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经几千年文化传承逐渐形成以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为目标的无讼思想。无讼思想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其以让民畏讼、息讼从而达到无讼为目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下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引入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要求变人治文化为法治文化,实现民主、自由与正义。然则法治建设仍需改变传统法文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的价值取向。无讼价值观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经济社会政治基础。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成为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树立公民法律信仰等方式和途径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7.
无讼,作为中国法文化中的传统观念,深深根植于历史的土壤中.封闭的小农经济、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关系、统治者权力的有限扩张,均是无讼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虽然法治国家的构建已经历了数十年,人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也日益提高,但是无讼观念仍根深蒂固,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对法律功能的判断.通过对无讼观念传统的产生、发展、体现与存在根源的论述,可以进一步探寻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大方讼观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不乏消极的部分.现代社会追求法治建设,对厌讼观的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深刻探究,并结合当下的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将促使法治社会的进一步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众在心理上并不存在厌恶诉讼的传统,对诉讼的规避乃是统治压制诉讼的结果,造成统治压制诉讼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对无讼理想的、追求人性等级论、义利观以及法律工具论。  相似文献   

10.
论“无讼”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无讼”产生根源及发展过程这一问题的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作出适合中国的选择。我们要正确对待本土法律文化资源,以免在构建中国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11.
无讼与厌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中华文明"血统",但从性质上而言,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是传统的政治理念;而另一个则更强调民众的心理定势.因而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它们也有着与其性质上相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无讼与厌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中华文明“血统”,但从性质上而言,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是传统的政治理念;而另一个则更强调民众的心理定势。因而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它们也有着与其性质上相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刘少军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24-26,30
作为内在于一国国民和社会普遍意识中的精神要素,传统诉讼法律文化对于诉讼实施的社会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诉讼法律文化的特点是注重和谐与无讼。这种刑事司法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当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中予以反映和体现,对于特殊案件应当尽可能地采用控辩合意的案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道、法、儒三家所言"无讼"是理想社会和谐秩序的基本品质.但"无讼"的理想与现实政权的统治愿望结合后,多表现为"忍讼"、"厌讼"、"惧讼",导致中国法律信仰的淡薄."无讼"作为思想家们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却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产生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以认清"无论"的思想根源为起点,树立对待法律科学的认同心态,逐步建立中国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6.
“无讼”思想在中国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其美学基础“和为美”这一儒学传统化内涵长期左右中国人心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解析中国古代无讼理念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文化代表性和最富有文化韵味的司法形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调解对于解决各种民间纠纷,维护古代中国的稳定和秩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至今日,调解作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民间和法院中仍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厌诉讼重调解的司法形式,解析其成因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无讼理念的形成既有社会基础,也有思想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中国传统"无讼"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其产生是儒家文化和其他社会因素相契舍的结果。“无讼”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惯性,影响深远。我们应以一种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来对传统的“无讼”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探究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传统法律文化对法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在我们建设现代法制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认识到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具有相容性,把握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对其进行改造、重塑从而指导我国正在进行的法制现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20.
无讼思想是是中国传统法制历史思想的勾勒和缩影,如何分析和考量古典意义上的无讼思想和现今流行的程序正义保障观的冲突和联系是构建我国当今立法思想的重要课题。试从无讼思想与调解协商的本质理念出发,以诉讼目的为角度,对两者关系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