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文摘     
●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 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F.Griffith做了一个有名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小白鼠的实验。这种细菌有三种类型(Ⅰ、Ⅱ、Ⅲ),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荚膜多糖外壳,因此,看起来其表面是平滑的(Smooth),称为S型。这种荚膜多糖外壳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因而它们可以在小白鼠体内大量繁殖。这种多糖具有毒性,使小白鼠染上肺炎而死。上述三种S型细菌都能产生一种突变体,它们没有荚膜,看起来其表面是粗糙的(Rough),称为R型。由于没有荚膜多糖存在,细菌失去保护,不能在小白鼠体内繁  相似文献   

2.
李依新 《生物学教学》2007,32(11):70-70
1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否都留在宿主细胞的外面? 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提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有些学生则认为所有病毒都是以这种方式侵染细胞的。实则不然,这只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地球上存在一些适应性极强的细菌,它们可以经受很大剂量的辐射。这种特殊能力有可能是在火星上进化的结果。  俄国一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相对温和的自然环境下,细菌想要进化出这种能力,所需耗费的时间,可能比要比生命产生至今的时间还要长得多。他们认为,火星上的恶劣环境才更象它们的发祥地。当火星受到小行星撞击时,这种具有极强忍耐力的细菌有可能附着在迸裂的石块上,搭乘陨石的便车,到达地球。  地球上有一种细菌叫恐兽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以它的抗辐射能力而闻名——它拥有数以千计的独特基因,能快速修复辐射对DN…  相似文献   

4.
酷比科技     
<正>细菌杀手酷蜻蜓、蝉等昆虫的翅膀表面,因其独特的纳米结构而滴水不沾。最近,澳大利亚墨尔本斯温伯恩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这种纳米结构的另一个神奇用途——抗菌!原来,昆虫翅膀表面纳米级别大小的刺状结构,好像一把把耸立的"宝剑"。这些"宝剑"可以直接劈开细菌的外壳(细胞壁),从而杀死  相似文献   

5.
希望·力量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两只小白鼠放入一个装了水的器皿中,它们会拼命地挣扎求生,一般维持的时间约8分钟左右。然后,他在同样的器皿中放人另外两只小白鼠,在它们挣扎了5分钟左右的时候,放入一个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的跳板,这两只小白鼠得以活下来。若干天之后,再将这两只大难不死的小白鼠放入同样的器皿中,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两只小白鼠竟然可以坚持24分钟,是一般情况下坚持时间的三倍。最后,心理学家救出了这两只大白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前面的两只小白鼠没有逃生的经验,它们只能靠自己本来的体力来挣扎求生;而后面有过逃生经验…  相似文献   

6.
小花猫不仅喜欢吃小白鼠,而且吃的时候还经常捉弄它们。这天小花猫捉到5只小白鼠,命令它们排成一排,然后按一、二报数。再命令报一的小白鼠全部出列,它一一吃掉它们。吃完后又让剩下的小白鼠进行第二轮一、二报数,再吃掉报一的小白鼠。最后留下一只小白鼠陪它玩耍,等下次捉到一  相似文献   

7.
岁月的目光     
若是排个序,我认为,人生重要的东西有三样:希望、爱和健康。希望有多重要?绝望过的人知道。有人做过实验,把两只小白鼠放到水里,它们挣扎着求生,持续8分钟,小白鼠快不行时,被实验员捞了上来。第二次重做这样的实验,还是这两只小白鼠,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竟能坚持24分钟,是第一次的三倍。这是因为小白鼠对获救怀有希望。人生也如此,所以我把它排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8.
细菌的功劳     
细菌是微生物的一大类。它们的形体有的呈杆状,有的似球形,还有的成螺旋状、枝状。它们的个头儿也非常微小,绝大多数需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有人谈“菌”色变,以为凡是细菌都会使人生病。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能够使人致病的细菌在细菌大家庭里只占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微生物,它不象细菌、放线菌、真菌等一般微生物那样有细胞结构。平常寄生在人、动物、植物和细菌里。它是具有固定形状的极微小的有机体,所以只有把它放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好几万倍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球形的,杆形的,还有蝌蚪形的。病毒的外壳是蛋白质,核心是核酸。构成球形外壳的蛋白质,其分子连接方式犹如人的60只左手的形状,以张开的手之间,指  相似文献   

10.
一说到细菌,可能很多小朋友都会认为它会给我们带来疾病。其实,细菌和病菌是有区别的。细菌个体很小,平均身长只有2微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60到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横队,也只有一根头发丝那么宽。别看细菌个体小,它们却有其特殊的生存本领,可以干很多大事,创造很多奇迹哦!奇迹之一:破案细菌破案?太夸张了吧?一点也不夸张。美国有一家银行就曾利用细菌破获了一起支票失窃案。这种能破案的细菌,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无害细菌。你只要在经常失窃的东西上,喷上带有这种细菌的液体。破案时,只要用钢片在怀疑对象的手或其它部位轻轻刮一下,再…  相似文献   

11.
《红领巾》2006,(Z1)
它们是谁呀?别急,看,它们来了!,现在,还有人养这些呢!不管你有多么喜欢它们,要记住:不要与它们过于亲密(qīn mì)。因为:它们身上有细菌(xìjūn)、病毒(bìngdú)或者寄生虫(jìshēn chón)。常与它们近距离接触(jiēchù),人很容易被传染(chuán rǎn)。它们有可能会伤害人。就算是自己的主人,只要被激怒(jīnù)了,宠物也可能会攻击(ōn jī)人。有的宠物是有毒的。比如说蜘蛛和蛇。这个叔叔就是被自己养的蛇咬了,而且还中了毒,多惨啊!所以,千万别干这种事。爱它们,更要爱自己呀!爱它们更要爱自己…  相似文献   

12.
<正>《魔法总动员》讲述的是别墅的主人劳伦斯——一位退休魔术师,收养了小猫"雷电"。别墅里有一只大白兔和一只小白鼠,一直不喜欢有外人来到别墅。大白兔和小白鼠千方百计想把雷电赶出别墅……雷电最终跟它们做了好朋友,大家齐心协力守护家园……  相似文献   

13.
智斗鼠魔     
背景重现小帆正在电脑上写作文,忽然,躺在一旁的鼠标真的变成一了只毛茸茸的小白鼠。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想像火炬接力者戴苗志郭厚甫王亚琦编辑絮语这只突然到来的小白鼠给我们带来的到底是凶险还是友好呢?还等什么,快来瞧瞧喽!狡滑的鼠魔、可爱的小白鼠、网络精灵,它们可都是这只小白鼠所扮演的精彩角色哟!  相似文献   

14.
陆地排放的有机污物,流入滩涂, 被滩涂吸收.滩涂泥沙里有大量文蛤、沙蚕和细菌(只要有一点沙子、大量生物就会寄居其中), 它们吞食有机污物后,分解污物、排出氮气、净化了海水,它们本身又返回陆地成为人、鸟等生物的食物.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设置了“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国外对专家系统外壳的研究较为成熟,已经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应用。但是由于其对汉语规则的支持较差,系统的解释程序与知识表达很难通过汉化来实现,不适合我国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开展。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开发了一款适合于中小学使用的全中文专家系统外壳程序,将其命名为“启智”专家系统外壳(以下简称为系统),可以满足《人工智能初步》课程中专家系统模块的教学要求。一、专家系统外壳的概念(一)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客观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同时存在着必然和偶然两个方面,而且,这两方面往往会表现出互相矛盾的现象。这就启示我们:在看问题时,要抓住事物必然的一面,即本质的一面,内核的一面。 中国史学会主编的《洋务运动》,把洋务运动定性为:“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一部分……当权派采用资本主义外壳以保持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重点号引者加),提出了洋务运动的外壳和内核的概念:外壳:资本主义;内核:封建自救。我认为,这种观点把事情看颠倒了,易引起、事实已引起理论混乱。因此,对洋务运动的内核与外壳,有再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趋磁细菌是普通存在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利用生物合成的磁石能在地磁场朝着一定方向运动。在几乎任何水环境中的水滩、沼泽地、江河、湖泊和江河口湾等处的淤泥中都能发现它们。 1975年,理查德·布莱克默尔(RichardBlakemore)第一次报导了趋磁细菌。在过去的十年、许多研究人员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参阅“细菌的磁导向”《科学》1982(4),8—16页)。本文拟谈谈这些引人着迷的微生物在简单的仪器和方法之下,怎么能为高中和大  相似文献   

18.
过去矿工下井时常常带上金丝雀,因为这种鸟对毒气反应很快,在矿工中毒之前,金丝雀就能做出反应,所以对于危险情况能预先发出警报。像金丝雀一样,细菌也可以在人类之前觉察到环境中的危险信号。但问题是,观察金丝雀的反应很简单,要了解细菌的“感觉”,谈何容易?难道谁能“逗”细菌,让它们和人类交流,告诉我们它们闻到毒气了,尝到苦味了?有办法!把它们涂洒在一张硅芯片上就行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某些温泉中,生活着一些奇特的鱼,当你泡温泉时,它们就会围过来对你"亲亲啃啃",帮你去除皮肤上的死皮、"吸"出毛孔中的垃圾(lājī)和细菌(jūn),非常有趣。近日,这种"鱼疗"的方法被设计师Chan Yeop Jeong用到了洗衣机上,发明出一款  相似文献   

20.
过去矿工下井时常常带上金丝雀,因为这种鸟对毒气反应很快,在矿工中毒之前,金丝雀就能做出反应,所以对于危险情况能预先发出警报。像金丝雀一样,细菌也可以在人类之前觉察到环境中的危险信号。但问题是,观察金丝雀的反应很简单,要了解细菌的“感觉”,谈何容易?难道谁能“逗”细菌,让它们和人类交流,告诉我们它们闻到毒气了,尝到苦味了?有办法!把它们涂洒在一张硅芯片上就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