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然而,仔细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的甚至不到一秒钟...  相似文献   

2.
在老师眼里,学生出现错误时也常常谈错色变。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时,老师要么快刀斩乱麻,或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再接二连三换学生回答,直至满意为止。正因为如此,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学生哪能不犯错?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有了学生的错误,我们才能及时地找到教学症结所在。在教学中,老师应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问题资源,并且加以运用,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出它应有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再将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如此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循环小数”这部分知识概念多。比较抽象.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不容易理解,故而鲜有老师选择“循环小数”作为公开课教学的内容。黄爱华老师用他的课彰显了自己的个性和魅力。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将课堂演绎得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工作室研讨活动中,张齐华老师无意间提出了三门问题,结果很惨烈。张老师心有不甘,决定用40位教师作为学生进行一次特别的教学实验,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很好奇,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问题,究竟是哪儿出问题了?为何让这些数学教育工作者掉入坑里?结合张老师的教学实验,以及笔者对身边的同事、家人随机进行的调查,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保持最初选择的倾向,其原因大致为以下三种:1.控制错觉。典型想法:为什么要换?说不定我第一次就选对了呢!  相似文献   

7.
数学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留下什么?数学可以形成怎样的影响力?也许答案并不唯一。但没有人会怀疑数学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培植理性的种子,帮助人们学会数学地思考。  相似文献   

8.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为此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本人认为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与学的交融中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理念。下面以“可能性”一课教学为例,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李卫红 《四川教育》2007,(10):20-20
如何在朴实的课堂中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一直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卢老师执教的"升与毫升"一课,在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方面体现得非常充分。一、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把学习探究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1升、1毫升的表象,沟通升、毫升与立方分米、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堂中经常能遇到学生出错的事情。学习错误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这些错误也是学生最朴实、最真实的思想、经验的暴露。学生的错误回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从学生自己的思维,从自己的认识、阅历,从自己的情感出发而思考出来的答案。这是一种积极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保持无疑是有益的。面对错误,如果教师换种心态来看待,“错误”又是可爱的、精彩的。  相似文献   

11.
工作接近二十年之际,居然有幸成为了特级教师张齐华“三门问题”数学课堂中的一名学生。在这次教师和学生角色置换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诸多感受,这使我对理解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所有学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这些学生产生的途径非常奇妙。活动当天签到时,每位教师都领了一张号码牌,我猜想:互动环节时多半是要抽号回答问题了。当第一节课结束后,张老师在做第二节课的教学准备,却迟迟未见学生来,正在纳闷时,张老师说话了:“今天这节课的学生有点特别,请大家取出号码牌,号码牌上打有星号的老师请起立。”  相似文献   

12.
提起特级教师华应龙,就能立即想起他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课,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中括号孙子定理圆的认识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长方体的认识等,这些课无不充满教育者的智慧,无不体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植树问题”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又无从找到形象教学模型的内容。两年前我第一次教这个内容时,想尽了一切办法.也费了好多口舌,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全面掌握。但是当听完柏老师的这节课后,我顿时醒悟了。  相似文献   

14.
曾经以为语文就应该是阳春白雪,浪漫多情;也曾经以为语文课堂就应该诗情画意,高潮迭起。当我有幸听到徐岩老师的语文课之后,却被另一种美,一种质朴真实的美所感染。徐岩老师的课堂宛若一条清澈  相似文献   

15.
在研读了大量"数学生态课堂"方面的文章后,笔者发现,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生态课堂理论+数学课堂实践"这种简单拼加的层次上,无法对数学生态课堂的特殊性和教学规律作出鞭辟入里、富有现实针对性的科学诠释。数学生态课堂究竟蕴涵着怎样的独特原味呢?结合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柏继明近期执教的"合理安排时间"一课,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因疑惑而起,在解惑的过程中思、辨,让思维得到发展。辨,激发求知欲望;思,深化对问题的认知,让理性抽象的数学课堂成为高潮迭起的思维课堂。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课堂的欣赏者、信任者。教师要信任学生,退居课堂的“外围”,俯瞰课堂:分层设疑,以“矛”攻“盾”;以“退”为“推”,巧设“变式”;“思”“辨”合一,“思”“辨”有质。  相似文献   

17.
一、点击问题,直入新课 稳健的步伐不失自信,文静的表情里透现活力,廖卉老师与同学简单问好后,点击课件:“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她请大家齐读一遍后.从语言角度问学生文本中有几种小动物,学生回答后。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57):114-115
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区域资源着手,让区域资源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结合教学经验,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多角度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数学资源,充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符号,它富有生机,是多彩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教学问题很复杂,没有哪一种教学理论能解释所有的学习现象.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学习理论的多样性,需要用不同的学习理论指导不同的学习行为.而不管哪种理论,表现在课堂中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有所得.其核心是要为学习创造多元的价值.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接受能力和各种价值的感受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k 要致力于创造多元价值.并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感知它们.  相似文献   

20.
文化在当今崇尚人本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关注,而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这说明历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追溯历史的源头,探索历史的轨迹,形成教学风格,也就显得格外重要,郭老师这堂课是一个典范。首先来看郭老师怎样呈现“历史源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