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维宪 《历史教学问题》2007,(1):F0003-F0004
历史的长风,不分四季,吹拂着京郊一片荒芜的废墟,将历经苦难而自强不息的炎黄子孙的目光,拉回到1860年那个充满暴虐、血腥的岁月。斯时,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把由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皇帝,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付之一炬。盛时的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下面展示一组劫后幸存的石建筑残垣。①冬日、夕阳、废墟、旅人,交织出一幅显示残缺美、悲壮美的画卷。图为建于乾隆十二年至乾隆二十五年(1747-1760年),建筑风格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为主,以喷泉为…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可以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可以避免走弯路,少走弯路,也可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对历史产生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学习历史知识尤为重要,有效开展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周刊C版》2016,(25):191-19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国家与政府逐渐加大对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其中以多媒体设备为代表的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本文以八年级历史教学为例,对教学内容与难点进行了概述,具体介绍了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对未来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上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历史工作者之间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学中的感情色彩的发展是教学双方共同决定的。必须重视教师感情的参与和学生感情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思想教育的功能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历史教学不能“为史而史”。从历史学科情感教学所揭示的整体教学目标来看,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伦理道德等思想教育的因素,都可以体现在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认知、体验的情感目标上。  相似文献   

5.
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讲到放火原因时只用了“掩人耳目”四个字。在火烧圆明园之前.英国人还在北京张贴了告示,说明了烧圆明园的原因和预定的放火时间:“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的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几千人浩浩荡荡开赴圆明园,去执行放火任务.放火之前还张贴告示,这哪里是在掩人耳目,分明是在招人耳目,想让地球人都知道呀!  相似文献   

6.
是谁烧了圆明园 ?这个话题似乎没有重提的必要 ,因为我们的历史课本写的清清楚楚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不过 ,历史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根据现存的一些史料 ,参与那次浩劫的 ,除了罪魁祸首英法联军外 ,我们民族中的败类也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王 门岂 运 (183 2~ 1916)的《圆明园词》说 :“敌兵未至雍门荻 ,牧童已见骊山火。”其自注曰 :“夷人入京 ,遂至园宫 ,见陈设巨丽 ,相戒弗入 ,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 ,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 ,假夷为名 ,遂先纵火 ,夷人还而大掠矣。”王当时在权臣户部尚书肃顺的幕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很多历史老师都要绘声绘色地讲述冯婉贞抗英的故事。老师们介绍说,生活在北京圆明园附近谢庄的年青姑娘冯婉贞,组织和带领乡亲们痛击英军.谱写了一曲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壮歌,其事迹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第8自然段【案例1】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出王母娘娘非常气愤,想要破坏牛郎织女幸福、美满的生活?自己边读边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深入分析.指出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由于其在课程结构、教材定位诸方面的一些不合实际、过于理想化的选择。致使其一方面脱离其学科地位,另一方面又背离学生实际水平和基本国情的要求。成为一部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的教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考的临近,教室里的空气中都凝聚着紧张的分予。初三年级中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初一纯友情,初二近亲情,初三无感情”。这让人听了心中挺不是味儿,但也算实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翻开教师的备课本,从农村到城市,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每课都有一条教学目标赫然在目,且表述基本相同,那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这无处不在的教学目标,笔者忍不住要三问了。  相似文献   

12.
陈海芳 《考试周刊》2009,(52):168-169
如何才能还原社会生活,激活历史课堂,本文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了探讨:古今融合,以今知古,实现历史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提升学生感知社会的能力;创设情境,实现历史教学形式上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相似文献   

13.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公案的历史还原》一文认为,"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内部对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和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理性讨论;胡适与李大钊共同开创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史.这些认识摒弃了阶级分析方法,离开了历史的大背景,无视这场论争的实际,因而是非科学的,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科学的历史研究,应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当前一些错误的思潮,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刘剑华 《教学随笔》2009,(10):15-15
《永远的自衣战士》(苏教版第八册)教学要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的问题:“你觉得课文为什么要用‘永远的白衣战士’为题呢?”同学们沉思一下,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正设计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课主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侵华罪行和太平天国运动.本课教学设计意在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历史的现实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是历史的痕迹,历史对现实有着深刻的影响.本课内容将与几年前热议的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我国圆明兔首鼠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历史的复杂性,把主要精力花在总结所谓的"规律性认识"、灌输绝对化的"××决定论"上,让学生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存在着教学简单化的倾向。为此,从还原历史复杂性的视角,提出重构历史教学的主张,通过历史移情、研读史料、问题探究等方法,丰富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17.
夏东平 《历史学习》2003,(10):35-35
在2003年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必修)中,把第二次鸦片战争放在第一章第三节,而太平天国运动分别放在了第一章的五、六两节。笔者认为这样的安排给我们日常的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其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年的1月。这种时间上的倒置,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意识: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是两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权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当我们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的阶级矛盾的时候,许多学生不理解:两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然而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并不尽如人意,依然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把丰满的历史抽象成干瘪、无味的几条所谓规律、认识向学生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结果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对历史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的整合非常重要。只有经过整合,才能使历史教学过程不显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感情、萌生兴趣。下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一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