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健 《记者摇篮》2009,(9):11-11
近年来,伴随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广大读者获取新闻的渠道更广、手段更新、效率更高。其中,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新闻的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巨大冲击。受其影响,即便是在更大程度上以市场为导向的都市报,也不得不面对既有读者群被分流的发展挑战;而对于在读者心目中始终保持着“权威媒体”、“严肃媒体”形象的党报、尤其是省级党报而言,如何在传播媒介多元化的环境中做到继续坚守舆论主阵地,已成为新时期“拦”在面前的一道发展新命题。  相似文献   

2.
一、屏媒时代快步到来,电视媒体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满足受众多元化、多层次收视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电脑、手机等为传播载体的网络新兴媒体的崛起,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有机结合,屏幕媒体实现了信息的无缝对接,宣告了"屏媒时代"的来临。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魏宁 《青年记者》2017,(8):123-124
当前,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一冲击是全面、深远和具体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手机媒体作为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媒介,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特别是进入4G时代,手机媒体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最为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手机媒体已经深刻地改变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昕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截至2007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286亿,在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也正在以几何级的增长速度从单一的移动通讯终端向传播媒介发展和渗透。相对于传统媒介的“大众传媒”这一提法,笔者认为新兴的手机媒体是典型的“小众传媒”(或日分众传媒),原因正是基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得出的。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发展手机媒体实际是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6年,业务已经覆盖短信、手机报、无线互联网,手机音视频等主要手机媒体形式。”新华网总裁助理李俊介绍说,“对于手机媒体而言,新华社应是最大的手机新闻信息的提供商,新华社将自己的新闻信息提供给运营商、服务商、媒体。新华社目前发展不错的手机媒体是新华社手机报,各大运营商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关系,重点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手机最初是作为一种通话工具存在的,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媒体的功能不断增强,其通话之外的其他功能正在被有效地开发。因为区别通信和媒体的基本标准就是, 点对点传输即通信;点对面传输即媒体,只要点对面以快速扩张及快速影响的方式传播为特征的,就是媒体。所以手机电视的出现,可以说是手机从通话终端到媒体终端的飞跃。而现在拥有越来越多专业内容提供商的手机无线网络, 已初具这一功用。所谓“手机媒体”,是指基于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个人信息终端。手机作为  相似文献   

7.
手机报纸的现状与前景——探析报业新平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等组成的手机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手机报的诞生,意味着报纸形态更加走向多样化,使之“一花三朵”——纸质报纸、手机报纸、网络报纸,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跨越,“跨媒体”经营有了新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8.
刘圣红 《传媒》2016,(12):93-96
近年来,随着手机媒体的高速发展,手机为人们的社交提供了便捷服务.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机媒体社交功能虽带来了便利,但人们的社交仍然存在“情感交流贫乏”“更感孤独”等现象.本文通过聚焦手机媒体各发展阶段对社交的促进与限制、对媒体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实例研究,提出“建立回归本源需求的社交模式、建构手机媒体科学发展机制”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  相似文献   

9.
王瑞  徐娜  李雁劼 《新闻界》2012,(1):72-73,77
由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等组成的手机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日益成为传媒业瞩目的焦点.体育赛事传播也借助手机媒体,促进了双方的合作共赢.本文探讨了手机媒体促进赛事传播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正冉冉升起。”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手机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突破性创新,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比广播更丰富,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中介,传播文本、视听、娱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互动性的传播工具,可称为“第五媒体”。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却不敢苟同。我认为所谓“手机媒体”仍然属于网络媒体的范畴,手机仍然是“第四媒体”。本文试图用浅显的语言来阐述一下理由。  相似文献   

11.
手机媒体以其强大迅捷的传播优势,目前已成为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和传播效果,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总结手机媒体在危机舆情传播中存在的局限.通过探析“7.21”暴雨灾害给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带来的启示,从舆情监测、防控、媒介融合、文本技巧等几个方面提出手机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仲志远  邓林 《青年记者》2006,(16):14-15
如今为手机添加形形色色的附加功能成了手机开发商、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殚精竭虑的生财之道;而将手机称之为“第五媒体”的动议甚嚣尘上,甚至新闻传播学界一些学者也不遗余力地为此鼓噪。但手机能否称得上“第五媒体”,既取决于媒体特性的界定,也取决于手机本身的技术特性,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不断开放民主和文化思想的日益多元的时代语境下,伴随着3G手机以及QQ、博客、微博客等各种各样现代通讯传播手段的普及推广,社会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在这个崭新的传媒格局里,每个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接受,而是更热衷于传播,特别是具备了更多诉求的意愿和能力,因而这也是个“言说时代”。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介绍了手机服务类型从语音到数据到多媒体的变化过程,手机已成为“第五媒体”。分析了手机媒体发展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分析表明,手机媒体势必成为主流新传媒,手机媒体业务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特别是随着宽带移动互联网在手机上的实现,手机将可能成为3G时代媒体的领军者。  相似文献   

15.
鲁茂亮 《视听界》2013,(5):63-65
在这个移媒体蛊行的时代,手机媒体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改变传媒的市场格局。本文主要探讨手机媒体触发性的物理功能改变了人们对待和处理信息的观念和方式。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的兼容性,使得手机更像一个“碎片化传播”的媒体,这种碎片化的局限如何弥合,是人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6年4月底,《常州日报》与常州移动合作,推出了“常州手机报”,正式参与了自2005年发展起来的手机媒体这一新兴传媒的竞争。手机报、手机电视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是2005年中国传媒发展的一大亮点。就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用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手机媒体的出现似乎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在欣喜与兴奋之余,笔者以为,对手机媒体这样一个新鲜事物更多的需要的是冷思考。毕竟,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仅仅是个开头,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成功。要让这种新兴传播渠道下的传播行为,得到受众的认可并良性运转起来,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手机媒体是具有一定特点的舆论传播工具,怎么利用这些特点,克服手机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和弊端,是现在和未来都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手机多元化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对手机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加强管理势在必行。手机媒体传播特点手机已经成为继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之后的新兴媒体。随着各方面功能的不断进步,手机成为传媒  相似文献   

18.
<正>2005年《当代传播》第四期发表了周延青的一篇文章,《手机不是第五媒体》,读后觉得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周文首先论证了“手机是媒介,也是媒体”,但又说“不是第五媒体”,而接下来的论证又不是那么让人信服。周文中说“一般认为受众人数达到人口数的25%以上的媒体才算是大众媒体, 对照此标准,手机远未达到成为手机媒体的标准。”而实际上,对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的诞生有赖于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随着电子管向晶体管再向集成电路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也得以不断完善:效果更好,更加廉价,拥有更多的用户群。然而.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上世纪末的飞速发展,诞生了区别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媒体”,随后又诞生了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智能传播技术逻辑主导的主流媒体小屏端竖屏成为新的媒介视听传播空间载体,媒介话语逻辑建构也因之产生新的势能与裂变。融合新闻生产的边界不断突破与突围,手机端竖屏的信息呈现、叙事能力与舆论引导能力成为衡量新型主流媒体有效传播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进入Web3.0阶段,习惯于社交媒介的“Z世代”审美品味、情感与消费偏向均发生重要变化,碎片化、轻量化的阅读习惯使得主流媒体的叙事场景出现了“大屏—小屏—横屏-竖屏”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