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任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深山古寺里的一个小和尚突然动了凡心,从此他穿梭于灯红酒绿之间,放浪形骸.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想起自己半生荒唐,他翻然悔悟,披衣而起,快马加鞭回到了寺里.他跪在佛堂前.请求方丈原谅,让他再次皈依佛门.方丈看着这个浪子,冷冷地说:"要让我重新收下你也可以,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桌子也会开花!"供桌怎么能开花呢?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2.
个个来读书     
1923年秋,陶行知去南京栖霞山游览。只见满山红叶在秋风中熠熠生辉,顿觉心旷神怡。忽然听到一阵诵经声,原来到了栖霞寺。陶行知进入寺内,只见一个小和尚闭着眼睛在念经。陶行知问他:“经书上的字你认识吗?”“大多不认识。反正跟着方丈念,次数多了就背熟了。”陶行知去找方丈说:“你们庙里的小和尚大多不识字,您何不教教他们?也算是普度众生啊。”方丈说:“识字是好事,可是谁来教呢?”陶行知说:“我编了一本《平民千字课》,您只要抽时间一课课地教下去,不出三个月,小师傅们就可认识一千多字,到时候,他们可以自己去读经书,您老也可省心多了。…  相似文献   

3.
佛桌上开花     
朝阳升起之前,庙前山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他是某城的风流浪子。20年前曾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悉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目,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师父,您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过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  相似文献   

4.
故事一:庙里的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从此花街柳巷,数年后的一个深夜,陡然惊醒,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师父,您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过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第二天早上,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十分惊讶:  相似文献   

5.
郭旭东 《辅导员》2013,(20):42-42
<正>故事一:庙里的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从此花街柳巷,数年后的一个深夜,陡然惊醒,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师父,您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过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第二天早上,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十分惊讶:  相似文献   

6.
信任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深山古寺里的一个小和尚突然动了凡心,从此他穿梭于灯红酒绿之间,放浪形骸。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想起自己半生荒唐,他翻然悔悟,披衣而起,快马加鞭回到了寺里。他跪在佛堂前,请求方丈原谅,让他再次皈依佛门。方丈看着这个浪子,冷冷地说:“要让我重新收下你也可以,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桌子也会开花!”供桌怎么能开花呢?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7.
认清自己     
<正>人生第一要事: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支使指教。"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  相似文献   

8.
<正>韩寒有本书,叫《长安乱》,说古时少林寺的法号只能姓释,名为单字,不像如今法号名可有两字,当年想来大概少林寺的人太多,法号不够用。老方丈说法号不能三个字,弟子说四个字也行,老方丈怒了,说:你太多嘴,难道你想叫释迦牟尼吗?最终老方丈无奈叹息:我已饱受取名之苦多年。怕是韩寒借老方丈之口说了无数小说家的心头之苦,比起韩寒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他的死对头郭敬明很会取名字,来看看他早年的奇  相似文献   

9.
认清自己     
<正>人生第一要事: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支使指教。"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  相似文献   

10.
我该说啥?     
在批阅随笔时,陈哓哓的《难忘的一幕》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天放学后,我在路上看见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跪在路边,他不断向来往的行人磕头,地上还铺着一张纸,纸上写明了他乞讨的原因:他幼年丧父,现在母亲又生病无钱医治,为了给母亲筹钱只好沿街乞讨,希望好心人能够帮帮他的母亲。路过的行人有的掏钱献爱心,有的说他是骗子。当我看见这一幕时,我的心不由得颤抖了:他多可怜啊,不仅没学上,还要靠乞讨来照顾自己的母亲。想到这些,我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零花钱全捐给了他。”想到自己以前逛街时被一些乞讨的人跟随的窘况,我写了这样的批语:“你是…  相似文献   

11.
读了《幼儿教育》1994年第5期《科学养育很重要》一文,我觉得写文章的这位母亲很了不起,也很辛苦,她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长,真是什么都想到了。因而使她的小宝宝从小就养成了不挑食、按时起居等好习惯,很值得我们做母亲的仿效。但是,文章中也提到“在孩子一岁时就给他买了一套餐具,每天用他的餐具喂他吃饭,当他会自己进食时,又给他安排了适合他的  相似文献   

12.
认清自己     
<正>人生第一要事: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支使指教。"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相似文献   

13.
认清自己     
人生第一要事: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支使指教。"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去干些  相似文献   

14.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执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题目:"由‘我的第一本书’和‘乔元贞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激烈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表现出人意料的精彩. [课堂片断] 师:由"我的第一本书"和"乔元贞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我首先感谢贵刊的帮助,自从阅读《家庭与家教》后,我的孙子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新的改观,学习成绩比过去提高了20% ̄30%。我把他的进步向一个老同事讲了,他很感兴趣,把刊物拿去让他全家5口人阅读。我是偶然看到贵刊广告的,买了一本看了后便毫不犹豫地订阅了全年,真后悔对本刊知道得太晚。第8期“特别策划”的文章对我启发教育很大,我的两个儿子从小到大,无论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我从来没照管和过问过,都是他母亲照管,想到自己是一个不称职、不合格的父亲,想到没有尽到父亲应尽的义务,我真后悔。我目前只有把爱投放在孙子的身上,我的心才会踏…  相似文献   

16.
茶道人生     
一个饱经俗世沧桑的人在少林寺向住持叩拜,说世间其他地方再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明净方丈并没有答应他,而是让他在这寺院里静居些时日。一段日子过后,这个人又找到方丈,再次诉说自己想出家的愿望。明净大师让他讲讲这些日子里他的心得。“我在这里生活,可以无牵无挂,可以整日以粗茶淡饭为食,以鸟语花香为伴,只有这样我才能安下心来。大师,我是个注定不能在那些庸人群中生活的人。”方丈把他让进了屋里,命小和尚上茶,随即又让他讲讲自己以前的生活。那人便开始向方丈诉苦。他是个从穷乡僻壤里走出来的人,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后,看到什么都觉得…  相似文献   

17.
<正>在研究班主任的成长之前,"大管家"让我反复地看他写的《关键事件的解析与重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佳径》《关键一跃:走向双赢》等文章。在阅读了一段时间后,我明白"大管家"是想让我超越他的主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丰富这些主张的实践体系。我意识到自己想超越"大管家"很难。于是,我选择了建立"关键一跃"的实践体系来完成大管家的"吩咐"。起初,我自己想到了"关键人物",后来,"大管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贾放、周东泉二同志在《关于<故乡>中的希希望”》(载一九七八年第一期《陕西教育》)一文中说:“作者对‘手制的偶像’丝毫没有肯定的意思。”我以为这个分析太绝对和片面了。“手制的偶像”就是“我”的“希望”,或者说理想。丝毫不肯定“手制的偶像”,就是否定“我”的“希望”、理想。为什么丝毫不能肯定呢?贾、周二同志认为:“把  相似文献   

19.
香港有几个大学生对巴金近作《随想录》发表意见,说它“忽略了文学技巧”、“文法上不通顺”等等。巴金在《探索集·学记》中回答说:“从我闯进‘文坛’的时候起,我就反复声明自己不是文学家……我从来不曾想过巧妙地打扮自己取悦于人,更不会想到用花言巧语编造故事供人消遣。我说过,是大多数人的痛苦和我自己的痛苦使我拿起笔不停地写下  相似文献   

20.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