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缺和过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极。但是 ,两极相通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制约当前经济增长的短缺主要是私人投资机会的短缺、市场的短缺和贫困的劳动者收入的短缺、购买力的短缺 ,制约当前经济增长的过剩主要是产品的过剩、私人投资资金的过剩和劳动能力的过剩、就业需求的过剩。通过建立短缺与过剩相互联系的桥梁就可以解决短缺与过剩的矛盾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短缺和过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极。但是,两极相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制约当前经济增长的短缺主要是私人投资机会的短缺、市场的短缺和贫困的劳动收入的短缺、购买力的短缺,制约当前经济增长的过剩主要是产品的过剩、私人投资资金的过剩和劳动能力的过剩、就业需求的过剩。通过建立短缺与过剩相互联系的桥梁就可以解决短缺与过剩的矛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一国教师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深刻的影响着该国的教育发展。目前,我国教师供给的状况是总量基本满足,教师过剩和教师短缺现象同时存在;教师供给质量参差不齐,优质教师资源短缺;教师供给结构性问题突出。影响教师供给的因素包括:预期报酬,生活工作条件,成为教师的成本,进入其他行业的机会,成为教师的风险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投资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教育投资短缺的原因 教育投资短缺,是指教育投资供给小于教育投资需求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既可能是供给不足所致,也可能是需求膨胀所造成,还可能是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教育投资短缺之顽症,是供给不足与需求无限膨胀所共同酿成的。因此,寻找造成我国教育投资短缺的原因,应从上述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中 ,主要是指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蓬勃发展 ,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它既有数量上的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 ,又有质量上的无效供给、低质供给 ,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 ,找出病因 ,对症下药 ,有利于促进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健康发展。供给并不总是有效的。衡量供给是否有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够、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小语种人才短缺、高素质国际化教师团队缺乏等问题.必须以供给侧改革思路为指导,重新定位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实施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聚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供给水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多方协同创新,通力保障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中,主要是指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它既有数量上的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又有质量上的无效供给、低质供给,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有利于促进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短缺的现象,本介绍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分析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指出了我国目前人力资本投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旨在解决我国经济集约增长与人力资源过剩的矛盾,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扩大劳动就业,实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总量和专业结构与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表现为总量不够,专业结构则是过剩与短缺并存。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对口范围(指适应层次而言)相对较小,则表现得尤为突出,造成人才、资金的巨大浪费。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伴随着政府四万亿投资,以钢铁、平板玻璃为代表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愈发凸显。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地良性发展,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有效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已迫在眉睫。由于不同过剩行业有其不同的表现特征,原因不同,治理对策也就不同。故首先概括了我国不同产能过剩行业的主要表现特征,再在结合其过剩特点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导致其过剩的主要原因并适当举例加以佐证,后提出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等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一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中,存在着土地、资金供给严重短缺与劳动力明显过剩并存的非均衡分布格局。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分布格局决定了传统农村资源配置的典型方式是短边扩充规则,即通过扩充供给弹性较大的劳动力数量,弥补土地、资金等短缺要素的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基础建设与实际应用不平衡的现象,而教学资源的短缺是造成很多一线教师不愿意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巨大的投资却只有一小部分得到应用。启东中等专业学校以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突破,提高现代化教育设备的使用率,并借此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教育投资的短缺与内耗,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两大难题。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不只是一个资金的补充或减少资金损耗的问题,更有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教育投资的短缺与内耗现象作以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够、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小语种人才短缺、高素质国际化教师团队缺乏等问题。以供给侧改革思路为指导,应重新定位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实施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聚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供给水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多方协同创新、通力保障供给侧改革,为"一带一路"提供高质量的供给。  相似文献   

15.
教育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教育发达与否,又有赖于教育投资。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教育投资稳定增长,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略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但同时,教育投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突出的表现为,总量短缺、结构扭曲、体制紊乱、调控乏力。我国的教育投资与同等经济发展程度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尚有一定距离。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困扰和阻碍着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继续健康地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现代教  相似文献   

16.
2001~2003年我国重点高校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资源的短缺是各国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供给不足现象日趋严峻,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率,探讨如何优化配置高校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支大林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撰文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内生机制: (1) 经济短缺。表现为社会总供给不足,资源稀缺程度高,这样,供给价格就高,而社会总需求的过剩又造成需求价格的过高。长期的经济短缺形成了强大的卖方市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短缺经济”已成为历史,现已步入过剩时期。供大于求的现象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的商品寥寥无几,家电产品表现得较为突出和明显。企业产品积压严重,产销不旺,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之中。这表明:我国已开始摆脱短缺进入过剩状态。过剩的形成一方面表明经济增长、生产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因而认识过剩的成因,寻求解决的对策,促进经济增长,已是当务之急。一、我国经济中过剩问题的成因我国经济中过剩的形成是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1978年到1998年这20年间,G…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经济状况既非凯恩斯和国内理论界主流派观点所解释的有效需求不足下的过剩经济,又不同于科尔内所阐述的体制型短缺经济,也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状态,而是一种处于转型期无效供给过多掩盖下的有效供给不足与体制型短缺并存,即隐性短缺与显性短缺并存的二元短缺型经济。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会计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突出.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知识经济的浪潮风起云涌,新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形势以不可阻挡之势迎面而来.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会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必然给培养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是一方面有不少岗位因技能要求高而无人胜任,显示出"高级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没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显示出"人才过剩".高等教育的人才"过剩"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当今人才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所以,作为会计教育的一个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教育,就要准确地进行目标定位,找出在当前会计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