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幼儿园隐性课程的意义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隐课程或非正式课程,其概念是从课程范畴的角度,相对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等而提出的。杰克逊(P.Jack-son)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Lifein Classroom)》(1968)中最先使用了这个概念。他在分析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该术语所提供的新的观点超…  相似文献   

2.
一、潜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提出潜在课程概念,他认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仅接受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那么,这些价值、态度、动机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潜在地、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文化传递叫做潜在课程.  相似文献   

3.
一、潜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提出潜在课程概念,他认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仅接受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那么,这些价值、态度、动机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潜在地、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文化传递叫做潜在课程。随后,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潜在课程一词已被广泛使用,但对它的理  相似文献   

4.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意识到,1968年,杰克逊在其《班级生活》书中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的心理成长.前者是人们通常所知的目的明确、计划规范的显性课程;后者则是学校方面经由非学术途径,潜在地、无形地、间接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核心价值观支撑和影响着一个社会所有价值判断。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职能,晨会课程则是学校实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疫情背景下,晨会课程中价值观教育获得了新的契机,其中涌现的人和事成为晨会课程重要而有益的内容。基于价值观引领的课程评价则是保障晨会课程有效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单威  单桂华 《教书育人》2012,(33):52-53
隐性课程作为一个舶来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其在正式课程之外对学生的作用就已经被许多学者意识到了。1966年,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了读、写、算等显性知识,并且获得了态度、人格、价值观等其他隐性的成长。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隐性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1];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2]";隐性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序列"[3]等。我们认为,隐性课程是间接的、非强迫性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方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以"关心和同情、竭尽全力、平等、自由、诚信、正直、尊重、责任感、理解和宽容"九种价值观为核心,从个人、民族和国家三个层面设定价值观教育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形成"建立学校价值观""促进学生幸福感"和"跨文化与全球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三大模块嵌套价值观的课程结构,实现学科的横向整合和学段的纵向衔接。课程实施注重整体规划,围绕学生主体,从环境营造、情境创设、课程整合等方面培育学生价值观。课程评价采用量化与质性分析相互验证的方式,评估结果能有效指导课程改进。澳大利亚价值观教育课程成效明显,对我国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支持、体验激发和家校合作等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简论潜在课程及其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课程有不同的模式,每种课程模式都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实践表明,课程改革不能只注意到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还应注重发挥与其相对应的潜在课程的作用,否则,不仅课程实施的效应不彰而且会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潜在课程的内涵 潜在课程又叫隐性课程,最早是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社会生活》中提出来的。潜在课程这一概念在《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被定义为“那些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里并不明确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它仍然是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部分。它也许就是隐藏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潜在课程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怡  高瑞龙 《陕西教育》2007,(12):128-128
潜在课程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潜在课程的提出和兴起是对过分理性化和单一化的传统课程模式的批判和补充,它促使人们重视正规课程以外的各种育人因素,尤其是在价值观、道德品质等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形成过程中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学德育课程以显性德育课程为主。其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价值无可否认,但是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之间产生矛盾.导致德育成效不高。隐性课程最初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提出,他认为: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独特的学校气氛,构成了潜在课程.其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最初是由杰克逊使用,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学校教学改革中的突破口和支撑点。提高对课程及其作用的认识,掌握课程设置的原则,处理好课程建设和改革中的一些关系,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课程的概念和作用 1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和。广义地讲,除了学校课程中所规定的正式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外,还有为课外实践而设置并加以实施的课外活动及整个学校生活中支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内容。课程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  相似文献   

13.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的.实践证明,要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必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2001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之后,教育部又颁发了<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对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做了一些政策性和理论性的说明.长春市北安小学就是依据这些新课程理念在开发学校课程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关于隐性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按照《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权威性看法,隐性课程是指构成学生非正式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学习情绪、课堂规则、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等。这些要素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被规定必须加以运用,而被看做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没有完全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是,恰恰是这些经验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力。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具有激励、引导、约束等教育功能,是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我们发现,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同样存存着可供开发、利用的隐性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隐性课程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隐性课程对学生审美情趣、社会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并从开发利用隐性课程的角度提出了学校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北京小学依托北京市"遨游计划"课改项目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以"四季课程"为特色的整体性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四季课程"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是针对综合实践课程提出的一种创新性实施模式;另一方面,它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在课程实践层面的具体化,是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推进,包括了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改革课时、改革学业等方面。一、改革"课程"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初步形成了我校课程建设的蓝图及课程结构(图1)。并提出了三级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即落实建设国家课程、  相似文献   

17.
袁小英 《成才之路》2013,(26):83-83
《学记》中提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旨在强调教育必须生活化,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好。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由此可见,将教育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则是学校为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设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对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实现教育生活化,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品格。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宇  颉洪涛 《大学教育》2023,(3):100-102
社会工作课程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践行家国情怀、服务奉献和创新务实等思政教育要求,在知识教学和社会工作实务中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学校师生、社工机构和社区等多方主体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文章探讨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大纲,从价值观教育、专业伦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角度挖掘利用社会工作课程思政元素,从知识教学和社会工作实务两个维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评价和反思并提出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作为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学校,从校情出发,从学生出发,全面构建适切学生特点的"梦想课程"体系,并衍生开发了包括名著赏读、播音主持、3D打印、南京文化在内的20多门校本课程,在课程基地建设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点强调的教育目标,并纳入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之中.但实现这一目标,受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成长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影响,抓住教育契机,通过评价、注意价值引导和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