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说是一条“教学警语”,它点示的是语文教师研读教材能力的重要性。语文教师日常教学中的任务,基本上是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仅仅从这一点看,就足以表现出教材研读能力的重要。设若我们的教材研读能力比较弱,不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教学资源来设计课中学习活动,那么,学生课堂上的语言学用训练、阅读分析训练、作品鉴赏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等核心训练内容就很可能难以坚持进行。事实上也是如此,目前课文解析式的低效教学仍然是一种普遍的教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很少对整册教材或整个单元进行研读,只是孤立地看一课读一课;还有一些教师只是就教材教教材,不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导致教学盲目低效。下面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研读教材。一、研读教材,要从整个单元、全册教材入手要想通透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就必须从整个单元、全册教材入手,思考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的地  相似文献   

3.
研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甚至可以说是教师的“极致能力”。教师研读课文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只能图个表面热闹,热闹之后,学生什么也没有。据了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会增加“钻研教材、钻研文本”的目标要求,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是阅读教学的“返本归根”。一、研读课文是实现课文阅读教学价值的前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历来都是重视“教材研读”的。1990年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  相似文献   

4.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  相似文献   

5.
文本研读中的价值错位,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目前的文本研读中,有三种价值错位现象特别突出。 一、用“阅读价值”替代“教学价值” 每一篇课文,都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是课文本身的测读价值。简单地说,就是阅读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教育、肩示等。其二是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当一篇文章被选作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自然产生了语文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的课文后面有的安排了“资料袋”,其形式多样,有文字介绍,有图片介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应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整合起来,使其“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7.
<正>一、每篇课文都批注教师认真做批注,是备好课的前提。每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我都要先浏览这个年级的上下两册教材,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此学段的教学目标,也会认真研读《教学参考》中的“编写说明”,领悟此年级教材编写思路和教学重难点。一篇课文,如果我没有做好批注,就不敢走上讲台。  相似文献   

8.
正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工具,以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教育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工具,去以简驭繁地审视教材、处理教材。在对教材的研读中,有三件工具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凸透镜、透视镜与凹透镜。凸透镜,用以对教材聚焦。一篇课文,内容很多,如果我们不能把目光聚焦于一个点上,那么就会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面面俱到而又面面都弄不清楚。优秀的教师研读教材时,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一个点上。如对《散步》这篇课文的研读,可聚焦在一个  相似文献   

9.
研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甚至可以说是教师的“极致能力”:教师研读课文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只能图个表面热闹,热闹之后,学生什么也没有。据了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会增加“钻研教材、钻研文本”的目标要求,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是阅读教学的“返本归根”。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教材研读技能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顺应教材编者的意图、作者的旨趣、学生的阅读意向、教师的教学风格等,综合运用语文学科的系统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各单元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教学重点等准确把握,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系统、范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要素进行科学而艺术地加工、转化和创生,实现教学要素的优化组合,达成教学目标的技能.区分语文教材研读类型,把握语文教师教材研读技能的训练策略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有效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读教材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前提,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并善于研读、研透教材。研读教材要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删繁就简,削枝强干”,即研读教材有深度和广度,有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有准确删选和取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课文研读,伴随着语文教师的一生。关于课文研读,笔者有如下一些"警语":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而又艺术地分析教材。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理念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术即教学水平问题。教师的一切与日常课堂教学有关的操作技能都是教学技术。主要可归纳为自主研读教材、研读课文的技  相似文献   

14.
一、在研读教材中形成“独特理解” 1.把握教材的单元组合。语文教师在教每个单元之前,要整体地处理教材,即:单元备课,通盘考虑.、对这些有着同一思想情趣、同一主张、同一表达手法的课文,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来解读,那无疑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些课文.只有整合起来教,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5.
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过程──第五组课文教学建议□黑龙江李丽君,田常泰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条件。把握第五单元义务教材的特点,必须把整组课文研读,搞清编者的意图、基本训练的主线及其重点。这样,教学设计才有坚实的依据,教师的施教才会卓...  相似文献   

16.
巧用课文     
活用课文与巧用课文,有着差不多的含义;从教材处理的手法看,巧用课文更需要教师研读教材时的细心、精致、别出心裁,以及教学创意时的精心思考与反复揣摩。巧用课文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情味地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探求巧用课文的角度与方法,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积累知识与训练能力,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巧用课文,表现为教师巧妙地利用课文设计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有兴趣地乐意地进行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品析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一、精心备课,清晰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要熟悉教材,认真研读教材,弄清课文的重、难点,而且要根据学情,做好充分的预设,形成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相似文献   

18.
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和学生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反复修炼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深入地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教学?一、抓住“重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师用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对于每一篇课文来说,由于它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因此它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上都有它“特殊的任务”,这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课文特有的教学价值所在。因此,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就不能孤立地研究课文,而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的建设与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材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焦点就是“课文”。不管依什么体例、按什么思想编教材,都得把“课文”的选取与排定看作是重点工作;对“课文”的不同认识和不同处理能基本反映出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此,“课文”既是教材的焦点,也往往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争论的焦点。 既然“课文”是一个“焦点”,那就很有必要认真研究,比如“课文”是什么的问题就还不甚清楚。也怪,越是普通问题,人们似乎越感到似是而非。我是普通教师,无甚高见,只从点滴教学体会和近年应人教社之约从事语文教材编写的粗浅认识出发,谈一点我个人对语文“课文”的看法。全文分三部分:(上)讲讲“课文”概念,来回答“课文是什么”的问题;(中)讲讲“课文”的地位,来回答“课文在教材中充当什么角色”的问题;(下)讲讲“课文”的处理,来回答“教师怎样正确而又充分地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语用意识的普遍觉醒使阅读教学的取向开始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语用为本的课堂上,我们必然要依托教材,选取一些遣字用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词句段篇(以下简称“言语点”)进行言语实践的熏染和言语能力的习得。但是,当下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模糊不清的。我们既不能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也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能什么好教就教什么。如何在研读教材时发现、筛选、甄别出言语点,作为“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是考验教师教学智慧的难事、头疼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