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其组织结构,一般认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从感觉角度总括了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温晴”的特点。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济南冬天的三幅图景——全景图,山景图,水景图。第三部分为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  相似文献   

2.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自己过去住地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文章一开头,作者并不直接说济南的冬天如何好,而是远远地用北京、伦敦的冬天作对比,作陪衬,来说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以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暖、晴明。这一对比,又不是一般的空泛的叙述,而是从作者过去住地的亲自感受来说明:在北京,“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在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而这难见到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一、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系。2.联系教学实践,论述“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二、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分析以下教学案例。《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教师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默读课文,勾画重要信息,教师总结学习重点,指出济南冬天最重要的特点是“温晴”。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仅仅要求学生理解“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中“声”字的妙处,理解作者老舍的语言特点。在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大意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描写老城与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有关吗?…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壁”。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全部士族诗人。”这样好的作品学生学过之后,应当要求熟读成诵。但是,不少学生在背诵时丢三拉四,有的丢了一个自然段都不知道;有的前后内容混杂,东背一句西背一句;有的当时背好了,过不了多久又忘记了。怎样让学生顺当地背诵课文呢?我的办法是:抓点、理线、板书,再背诵。所谓“抓点”,就是要求学生抓住自然段中能表现段落中心的“点”。这个“点”可以是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一个词(句)。在  相似文献   

5.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作者老舍在这篇散文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的着色手法,描画济南冬天的美景,用色彩绘织绚丽的感情锦缎,创造了散文艺术的画境美。所以,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学习用绘画艺术的着色手法来写景状物的写法技巧,领悟着色于文的奥妙。在阅读方法上,可采取先整体观照———把握作者描画的济南冬天美景的整体构成特点,后分层透视———深入感悟作者是怎样铺彩着色、写景画物,表现济南冬天绚丽多姿的色彩感和色调鲜明的画境美的。同时,要注意体味,思考:①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画济南冬天的…  相似文献   

6.
《冬天》是朱自清的写于30年代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最近出版的全国师专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把它列入重点讲授篇目。由于教学的需要,我对《冬天》进行了新的审视,现仅就《冬天》的意蕴这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求教于著者和同行。《冬天》全文不到1200字,写了三个冬天里的三件事情,最后归结到“温暖”的意义上。这一新颖的构思,就使得《冬天》迥别于他的其他散文作品。说它是写“父之怜”的,当然无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纯”写景的散文.文中写景用了“最自然最恰当最现成的字”,使之显示了一种特有的朴素美,这是文章在语言上具有的独特风格,而其最大特色——绘画美,他正因此体现了出来.作者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老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每一个具体景色中.总之,在《济南的冬天》里,文字的美和自然的崇高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温暖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用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美、冬天的济南美。一、形象美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向我们描绘了几幅美景。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多么恬静,多么舒服。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  相似文献   

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观编入初中语文第一册中。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一是“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不同的角度是指作者在描绘景致时或大处落笔,或细处着黑;时而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时而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动人的“济南冬日图”。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并不能把握本文的实质,相反却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现不妨从文本角度加以论证。一、这种分析没有把握本文的精神实质。综观“济南的冬天”全文,冬日的济南给人的感受是纤弱而脱俗(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类似《红楼梦》中的  相似文献   

10.
一篇课文的逻辑段绝不会是自然段的随意拼凑,自然段也不会是句子的随意拼凑,它们的连接与组合是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因此,在段的教学中,我注意帮助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分析句与句、层与层、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初步知道一些连句成段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大海的歌》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我问学生:这三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一句讲“有船出海”,第二句讲“向码头走去”,第三句讲“码头晨景”。我又进一步问,这不同的内容相互之  相似文献   

11.
《济南的冬天》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温馨淡雅的冬日暖景图。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也有一篇描绘冬天美景的文章——《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细细品读,这两篇散文无论是在艺术风格、文章布局还是情感表达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2.
比较阅读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提高其阅读能力。老舍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教学中可选择《济南的冬天》《我的母亲》《猫》这三篇经典散文,分别从写景、写人、写小动物三方面,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现代散文名篇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比较点的确定方法,解决“比什么、为什么这样比、怎么比”等问题,提高比较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轻松积累     
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也不止一次地上过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要求全文背诵的,可是,以往的几次,大多数学生是死记硬背的,只为完成背诵的任务。所以我想,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仔细揣摩、品味语言,才能体会语言的魅力,才能欣然地完成语言文字的积累。上课伊始,我把两句优美的诗句送给学生,“春天芬芳,夏天明朗,秋天金黄,唱支冬天的歌吧,冬天充满希望!”学生眨巴着期待的眼睛,望着我,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停顿片刻,说道:“一年四季,在诗人的眼里都是美丽的,尤其是春天。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描写、赞美过春天。…  相似文献   

14.
<正>【文本解读】《大自然的声音》是三上第七单元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总分”结构来写:第1自然段总写“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简洁明了,清爽有力;2~4自然段分述风声、水声、动物的叫声,每个自然段都围绕关键句展开具体描写。比如第2自然段围绕“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个句子,从“不同树叶、不同季节”“微风拂过、狂风吹起”两个不同的视角,描写了风声的变化与美妙。  相似文献   

15.
《毕升》是一篇通过介绍活字印刷术及其对后代书籍印刷产生深远影响,使人们认识毕升的知识性课文。全文只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毕升是我国宋代发明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点了题,又展示了全文中心。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活字印刷术是怎么一回事。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第三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的补充和延伸。第四自然段指出了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教学这篇阅读课文,要围绕自然段的训练这一点,按“总—分—总”的思路组织教学过程:1.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认知自然段中心;2.细读课文,指导学生部分探究,联系上下文,理顺句间关系,深刻理解课文内  相似文献   

16.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写景散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曾教过三次,但每次都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的第2、4自然段.第2自然段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独特的美.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想象填空.第4自然段则效仿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放手让学生上台扮演船夫吆喝,招揽顾客,学生兴趣盎然.而第5、6自然段只是让学生匆匆读一读,背一背.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一课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石榴的详尽描摹,表达了对家乡、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这一自然段共五句话,前三句写了石榴成熟过程中外皮颜色的变化,后两句写了石榴成熟后的可爱模样。  相似文献   

18.
画图背书     
背书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特别是写景的课文,没有故事情节,背起来就更困难了。我本来很怕背写景的课文,可是,自从我五年级下学期摸索出了“画图背书”法以后,就再也不怕背诵写景的课文了。那一次,学习完了《月光曲》后,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屋内的情景,第二个自然段是皮鞋匠在听贝多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第三个自然段是贝多芬记下《月光曲》。其中第二个自然段最长,背起来也最吃力,该怎么背呢?开始时,我一句一句地…  相似文献   

19.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济南的冬天》的文末句。此句为何要放在写“水”的文段中?为何不让它自成一段?  相似文献   

20.
这篇散文写于1917年冬天。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至浦口车站,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和他中途分手。《背影》写的就是当时父子车站分别的情景。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