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辰河高腔唱词主要以长短句式的词曲体形式为主,但有的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有的采用格律比较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变文体,还有一部分采用的是古代词牌的形式等。辰河高腔唱词比较固定,每句唱词都十分注重其与声腔的关系,讲究“字正腔圆”。辰河高腔唱腔曲调音乐属五声调式,“起、承、转、合”结构比较明显,唱腔在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音乐旋律突出,曲调随着内容、情绪变化而高低起伏。  相似文献   

2.
流行于沅水中上游地区的辰河高腔是湖南省一大地方戏,被学者及戏剧学家们誉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由于弋阳腔的传入,沅水中上游地区产生了辰河高腔,在当地,人们又把"佛"、"道"、"傩"等音乐唱腔运用在戏曲中,使辰河高腔在剧作内容、体式及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传统的辰河高腔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性、颂忠谴奸的精神祈求,体现了善恶有报的伦理道德思想。从戏曲本身来看,辰河高腔已具有"写意"、"传神"、"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沅水流域的一种地方戏,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原始的神秘色彩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被誉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活化石"。辰河高腔的"开台"与"扫台"是辰河高腔演出前后举行的宗教祭祀仪式,起着驱邪镇鬼的作用。同时,在辰河高腔演出中有"打彩头"的风俗。辰河高腔台风规范,不主动"讨彩",而是兴"打彩头",也就是当地士绅、各堂口堂主为了比气势,往往要求主动送礼,而且礼也送得重,这便是"打彩头"。辰河高腔的表演形式体现了中国地方传统戏曲的文化特质,剧中的"戏"与"教"(宗教仪式)的结合,均呈现出辰河高腔内容上的世俗化倾向。辰河高腔是宗教、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辰河高腔脱胎于江西弋阳腔,是流行于湖南泸溪、沅陵、溆浦、辰溪等县的一大地方戏。唱是其主要特色,锣鼓和唢呐是其主要乐器,表演程式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按曲牌分为23类七大母调,剧目形成了下河、中河、上河三个流派。它不仅再现了沅水流域古代佛、道、傩文化画图,更再现了辰河高腔艺术产生源头的农耕画图辰河戏,它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辰河高腔主要流行于湖南省沅水中上游地区,四、五百年前就有了职业班社,至今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东西,尤其是它的唱腔伴奏很有特色,所用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和唢呐.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辰河高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形态和特征,是学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教育资源。将辰河高腔文化艺术适宜地融入学校不同年龄阶段教育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对于儿童身心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辰河高腔保护、传承与发展,都具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辰河高腔脱胎于江西弋阳腔,是流行于沅水中、上游一带的一大地方戏。它是当地民族生态环境的产物,是人们价值取向与审美的自然选择,是人们适应生态环境的艺术创造,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它不仅再现了沅水流域古代佛、道、傩文化图画,更再现了辰河高腔艺术产生源头的农耕图画,并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沅水中上游地区的一种古老地方戏,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别具一格的表演技巧与表演行当。最初,辰河高腔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外、副、末、贴等8个角色,到了清末民国初年之后变为生、旦、净、丑4个行当,其中生角又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可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等。辰河高腔有着特殊的表演技巧,如甩发、喷火、老背少、耍獠牙、打八彩、打钢叉、金蝉脱壳、打三官堂、罗汉演武等。可以认定,辰河高腔是一部结合民间武术、杂技、音乐、宗教以及佛、道、傩等祭祀仪式的大型仪式剧。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上党梆子音乐存在的3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全面把握上党梆子音乐的板腔套路和曲牌、解决"男女同腔同调"的上党梆子音乐(唱腔)、根据演员调适上党梆子音乐(唱腔)的"调高"。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地方剧种,文南词的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文词[正板]是正本戏主腔的一种唱腔板式。文词[正板]遗存有不同时期的唱段,其音乐形态主要包括音阶调式与旋法、过门与间奏以及音调的发展手法等内容,板腔体式的特征则体现在唱词结构、字位形式、词腔结合等方面,其核心为相同的音调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