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默耕老师关于自然教学,有一句通俗易懂的名言,叫做“从科学的本性出发”。所谓“科学的本性”,我想是:无论进行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都必须观察事实,掌握事实、数据,研究事实、数据,得出科学结论。自然教学怎样符合科学的本性呢?刘老师说:首先要掌握事实,而且要掌握大量的事实,因此要指导学生观察、调查以收集事实。观察到的事实要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收集到的事实资料,研究这些事实能说明什么问题,最后根据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教学生学科学就是教学生学习做这些事。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版本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这个单元为例,…  相似文献   

2.
周振铎 《湖南教育》2001,(17):44-45
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了。学科名称的改动,反映了学科内容的拓展,也反映了科学探究的重要地位,同时反映了对学科认识的转变:科学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两大部分。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里所说的科学知识.除了过去关于自然科学的事实、概念、规律外,  相似文献   

3.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猜想是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某一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所作出的一种推测的说明。科学猜想是培养儿童学会一般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儿童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重视“科学猜想”的训练,可以把自然教学从传授知识型提高到“教育型”,使自然教学增加了“深度”,在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一位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将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要素简约成“问题-事实-推理-解释”。在这几个要素中,笔者认为“问题”是孩子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事实”是探究上述问题的证据,“推理”是基于事实形成认识,让学生建立概念,“解释”则是应用形成的科学概念对周围的事实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解读。基于上述理解,笔者以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领下,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主动获取、整理、分析事实,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学担负着儿童科学启蒙的重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自然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中心,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反思小学自然教学现状,是“灌输”有余,“放手”不够。这种“保姆”型教学已经使我们的学生逐步丧失了自我,而沦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要培养自主创新型的学生,就必须解放学生的手脚,大胆放手。  相似文献   

7.
数据和表达式是算法语言的基本语言元素。是教学处理的基础和重点内容,本文介绍“数据”的复习教学实践:训练学生描述数据知识要点、应用要点解答习题和针对要点编写练习题,从而达到掌握数据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自然教学的一个显特点,但自然课中的实验不是为印证结论设计的,而是为促使儿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经历科学研究过程得出结论设计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着力培养、训练、发展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重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学倡导“实证”。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应该经得起推敲、证实或证伪。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都能以事实、客观规律和数据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科学学习中不成熟的观点、意见或想法用观察、实验、讨论、调查等多种方法来证实是对的,还是不对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走出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人性的多元化理解,虽然有助于深化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却也使道德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性论困局”。走出道德教育的这种困局,必须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本性的统一,把握人性的生成特性和可变特性,并致力于这样几个方面:正视人的自然本性,唤醒道德本能;化解人性的内在紧张和冲突,保持人性的完整;发现潜意识中的“秘密”,“扩充善端”;在道德社区中帮助建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1.
罗爱萍 《考试周刊》2011,(3):181-182
科学方法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途径,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以科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科学方法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益。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从而达到减“负”增“效”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猜想”就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理性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3.
“高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所谓“高效”,是指教学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面对探究性强、综合性强的科学课,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引领着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达到“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自行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当真正落到课堂实处时,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真”功夫:  相似文献   

14.
雷富平 《陕西教育》2010,(12):28-28
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由以“自然知识”为核心的性质转为“科学教育”的性质.经历了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的三个发展阶段。从过去强调了解科学事实和信息变为强调了解科学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从将科学探究作为过程来开展.变为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目标、能力培养和概念的转变途径来开展……这显示了人类对科学本质的最新了解.  相似文献   

15.
李瑞龙 《云南教育》2002,(10):45-4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59页“分解质因数”。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掌握“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能区分“因数”、“质数”与“质因数”;2.指导自学课本,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教学重点: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步骤。教学难点:区分“因数”、“质数”与“质因数”等概念。教学过程:步骤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复习提问:20以内有几个质数?举例说明为什么把它们叫做“质数”。学生思考回答,相互订正。激趣导入小丽出生的月、日两个数相乘,积是1…  相似文献   

16.
化学概念都是抽象的知识,都是比较难理解和不易掌握的.概念教学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化学实验提供的事实,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故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形成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可按“问题-实验-讨论”的基本教学程序去组织教学.在该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才是模式的核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电脑「管家」》教学设计□江西杨芳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独立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电脑的功能和用途。2.使学生掌握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电脑如何“管家”,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边读边想,理解电脑的用途。2.学习运用比喻...  相似文献   

18.
身体作为教学的基础、途径与载体,是教学的关键元素与重要关涉,对于教学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但智能时代教学的虚拟化、工具化与片面化导致其自身呈现“离身之态”,离身的教学背离了学生身体的本性,拒斥与禁锢着学生的身体,同时遮蔽着身体的追求。因而,实现教学的身体转向是智能时代教学的必由之路。应将身体本性作为其自身的基本前提,关注与“解放”身体感官,指引学生追溯灵魂世界与生命意义,最终实现教学由“离身”至“具身”的跃升。  相似文献   

19.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当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这些如火如荼的“探究”中,却屡屡发生“探究与目标偏离、探究无视科学事实”等缺乏有效性的教学现象,形式主义、本末倒置等等违背探究学习本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所谓的探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缘起: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 在教育领域内,人们纷纷指责传统的科学主义倾向的生物学课程。认为科学主义的强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科学”与“人”的严重隔离,使得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愈发彰显。我国的中学生物学教育滞后于很多发达国家,至今还有很多学校采用人学科的教学方法教授它:读科学、背科学、考科学。这是一种缺失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缺乏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是不是就一定没有科学主义存在呢?不然,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这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突出表现。建国以来,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基本上是以工具价值取向为主,即学习生物学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需要。如《1952年初级中学植物教学大纲》指出:“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界和指出如何支配植物界的科学”;“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自然索取。”[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