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它孕育着民主所需要的一切。在社会管理民主化、国家政治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市民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撑。新市民社会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的健康人格之塑造和完满,推动我国公民政治主体性的确立,提高社会资本存量,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和社会基础。保持一个活跃的、强大的公民社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但还面临许多发展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培育。  相似文献   

3.
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公民如何实行自己的政治参与,直接关系到公民政治参与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关系到提高公民在政治参与中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我国人民有着强烈政治参与意识,表现在赤诚的爱国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众人皆知的名言恰恰说明,我国公民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地忧国忧民意识,反映的正是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公民社会与我国民主政治的成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又是市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如同市场经济相对于市民社会的不可或缺.公民社会相对于现代民主政治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市场经济日渐走向成熟.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已经迈出了最初的一步并且也已经成为一支政党政府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公民社会强有力的政治要求将会使政治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5.
阮景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31-32
通过分析我国公民社会的现状,指出构建及完善我国公民社会的必要性在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存在较深的历史渊源.公民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的萌生推动了政协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消亡导致政协政治作用的逐渐式微.而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壮大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发展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变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独立于党政部门之外的民间组织日渐增多。一个建立在法律所赋予的公民权利基础上的公民社会正在悄然兴起,它预示着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正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大众参与和民主在合法性基础中的地位愈益凸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要发扬民主,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途径亦日益明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民社会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公民社会的核心问题即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越显紧迫和重要。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公民社会内涵和特征及其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分析,探究培育中国公民社会的路径,对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独立于党政部门之外的民间组织日渐增多.一个建立在法律所赋予的公民权利基础上的公民社会正在悄然兴起,它预示着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正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大众参与和民主在合法性基础中的地位愈益凸显.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维度看,“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处理国家、组织与个人三者关系的机制,一种社会运作体制,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一种社会建设目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概念上,或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不宜把“公民社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的研究有利于道德运行机制的健全,实现从伦理的阶级性研究到社会性研究的视角转换;有利于道德权利意识的塑造,强化社会的自我管理意识,由权力本位转变到权利本位;通过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应然”界定,有利于治理模式的转换。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维度看,“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处理国家、组织与个人三者关系的机制,一种社会运作体制,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一种社会建设目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概念上,或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不宜把“公民社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要求市民社会应该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市场经济为市民社会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建制,是其根本性动力。同时新社会阶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现实性动力。在当代研究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党中央为了能够充分顺应我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决策主要以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在此项决策中,最突出体现的就是公民的政治文化,其不仅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辩证关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深层次的考量。这种考量亦是对个人与社会,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深层矛盾的醒思。对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辩证关系的考量,同时还是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另一种有根据的解读和建构。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进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在缓慢地发生变化,现代民间公益性组织开始出现,存在一些带有公民自治色彩的机构。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生活领域的萌芽正在产生。这种结构正在变化的社会可以称之为公民社会。当然,中国公民社会仅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同时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和构建基本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17.
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市民社会”无疑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语。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源自西方的历史性概念,在历时态上它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在共时态上它的概念所指也因学科领域(如法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不同而有着很大差别。因而,某个时期或某个领域的具体规定就很难具有普适性,致使这一概念的使用却随着不同学科和不同观点之间讨论的日渐深入而渐趋模糊。那么,怎样才能祛除繁多的“领域壁垒”和复杂的历史演变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遮蔽,还“市民社会”以普适性的本质而使它成为一个适用于不同学科和理论领域的范畴呢?在我们来看,政治哲学的解读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维度。从政治哲学视域来看,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多重层级的复合性概念:家庭是它的基础性层级,经济交往关系是它的核心性层级,而公共领域则是它的扩展性层级。这一规定对于解决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对市民社会概念解释的歧义、混乱和矛盾不失为一条崭新的理路,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上海租界的法制是现代法制.这一法制引导、规范了上海租界现代社会,其中包括:现代议政组织的建立和运行、现代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和施行、现代司法的诞生和运作、现代经济文化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等.上海租界的现代法制中有瑕疵,包括在立法和执法、司法等方面.形成这种瑕疵的原因主要是:上海租界当局有殖民意识、部分执法司法人员法律素质低、上海租界当局不深谙上海的社会实情等.上海租界现代法制的瑕疵对上海租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使之出现了病态.  相似文献   

19.
公意学说是卢梭整个政治学说大厦的根基,卢梭的公意学说是在批判启蒙思想家工具理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经历,运用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演变的逻辑推理,以社会契约的方式最终产生.卢梭期望借助公意学说来解决文明社会发展中的弊端,实现精神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完美契合.卢梭从价值尺度的角度追问政治权利的本质原理问题,触及道德共同体构建的命脉要素,他通过对已有政治哲学的改造,试图建立真正良好的社会秩序,让道德保证社会成员享有真正自由民主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视域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谐社会建设应当是在公共精神的引导下,做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制衡与互动,形成和谐关系;同时,政治国家依法运用其公共权力,对公民社会内部所存在的压迫性进行干预,使公民社会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