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它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监察制度的基础。御史监察系统方面,御史大夫领导下的御史府行使中央最高监察权,西汉末期交由御史中丞掌管。地方上,秦朝的监郡御史、汉朝的刺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员,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以谏议大夫、中大夫等为代表的言官规谏系统确立并起到一定的监察作用。西汉时期,我国最早的系统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六条问事》出现,开始了监察制度法律化的进程。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虽不完善,但它强化了皇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的产生而萌芽,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它产生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之后,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经过不断完善,显得十分完备和精细。其中有代表性的监察形式当推御史监察制度。形成并确立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御史监察制度,是贯穿中国古代很长时期的最基本的监察形式。这一制度到了封建社会中期逐渐走向成熟。除了御史监察这一最基本的形式外,不同时期还有多种不同的监察形式。如汉朝建立的刺史制度、魏  相似文献   

3.
秦汉御史大夫的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御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秦汉时期是它的初创阶段。随着封建社会及皇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御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确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由职权混乱不清、主管事务繁杂到专门监察职能的确立。这种变化可从秦汉御史大夫职能的演变过程中略见一斑。御史制度的演进过程与封建政治的发展系系相关,研究秦汉御史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深入了解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乃至封建政治的沿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御史监察制度始于秦汉,经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至唐代趋于完善。唐代的御史监察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机构的健全和法律的完备,御史监察权的独立行使,优秀人才加入及严格选拔制度。唐代的御史监察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也为我国相关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薛菁  林恒青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3):102-107,127
本文结合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论析这一时期御史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指出: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御史监察制度逐步健全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权臣当道,皇帝优容士族,导致御史监察制度的功用受到制约,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6.
唐代御史的职责之一是对朝廷科举、铨选进行监察,保证科举、铨选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御史不仅通过知贡举、监选、监考来举荐、拔擢优秀人才,而且在监选、监考过程中,对各种违反制度的行为提出弹劾,保证了举选制度的公正性.御史以监察官身份监察铨选、科考,往往代表一个时期国家文化政策的走向,对当时文化政策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御史监考、监选职能的发挥与否,对一定时期的文学生态有着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奴隶社会实行官僚世袭制,封建社会实行任官制。随着任官制的确立,监察制度也逐渐形成、确立、健全和完备。本文试就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利弊,作一初浅的探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秦汉时期是草创阶段。秦设有御史大夫寺,长官称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行监察职能。汉承秦制,但略有变革。西汉初称御史大夫之署为御史府,后称曰御史台,亦称之为兰台寺。“汉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御史丞,一曰中丞……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员,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盖居殿中,察举非法。及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政治制度。它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形成了一系列颇具中国特色的机构职能和监察法规,切实起到了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制衡作用。历代监察机关的设置和法规的制定,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本文对此做一简略的论述:中国古代监察官吏,统称"御史"。御史源于西周宫廷中执掌记事和授受文书等事务的"太史"。战国时韩、赵、魏、秦等国设置的御史,在朝廷记事时,常常奉国君之命,记录官员在朝廷上的失礼或不法行为,并向国君报告。于是御史的职…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统治者对监察机关比较重视,形成以都察院为主体,从中央到地方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都察院的官员多冠以"御史"称谓,监察的范围从国家机关到各级官员,非常广泛。清御史制度的成效是较为显著的,在弹劾不法官员、整饬吏治、纠正国家政令过失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清代极端腐败的吏治面前,御史制度也无法挽回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败亡,但其制度本身能够给当代社会提供些许历史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独立性问题是监察制度和实践的灵魂,直接关系到监察机制能否顺利运作,不仅从技术上,而且从性质上反映一个时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水准。它包括两大方面内容,监察制度的独立地位和监察权的独立行使。宋朝是我国封建监察制度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御史是最高层次的监察群体和主要的监察力量,御史制度既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监察制度,他们的独立性问题,近年来已渐为人们注意,我也曾于《论宋朝御史的素质》(载于《安徽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一文中有所涉及,但还缺乏系统的论述。为此,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安史之乱以后,玄宗、肃宗父子问争权夺位这一角度论述了西川从原剑南节度分立之原因.玄宗肃宗父子斗争的结果,是肃宗取得主动权,从而直接促成了剑南分立为东西二川。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对孙权一生的粗浅研究,总结出了他立身处世、驾臣驭将、执政强国的十大特点,也称得上是其成就帝王之道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隋文帝承袭北周政权后,既有并吞江南之志。通过详细规划,标榜正义之师的身份,迅速统一江南的陈政权,武力平定江南士族豪强反抗,保证江南的政治稳定。杨广在江南推崇儒学,诉诸佛教,实施文化战略。任用南士参与国家政治,减免赋税,优待江南,发展南方。隋代的经略举措适应了江南的地域社会,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雍正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帝居康熙与乾隆之间,在位时间虽不长,其统治时期却是清代康熙,乾隆两代盛世的重要过渡阶段。针对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国家渐呈颓势的现状,雍正从整吏治入手,主张宽严相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张平等对待和谐共处。雍正统治时期为乾隆期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炎帝是起源于宝鸡一带的姜姓部落首领;黄帝是从北方迁到河南新郑一带的姬姓部落首领。二者异地、异姓、异德,绝非胞族弟兄。为了争夺适于原始农耕和定居生活的晋南三角地带,炎、黄、蚩尤先后在盐池附近爆发了阪泉、浊鹿之战。战后建立了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部落联盟,号称华夏。它善于融合来自周边的各种先进文化成果,从陶寺文化遗址看,到尧舜时,华夏文明已孕育形成。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共祖,这是历史形成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蚩尤属于东夷族,发祥地在山西高平地区。河南省鲁山县滍水及河北省涿鹿县是其活动的地区。蚩尤当是十六世炎帝,为九黎之君,被后世尊为战神。炎帝与黄帝、黄帝与蚩尤有过许多友好的往来与交流,并不是一开始就打仗。九黎部族在与华夏部族的斗争中失败之后,夏商时期可能来到山西一带。海南的黎族当与中原地区的九黎部族有关系。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有一郭集,蚩姓在这个村里是大姓,村中有历史遗存说明蚩尤真有其人。  相似文献   

17.
隋代立国后,文帝、炀帝两代君主顺应天下统一形势的需要,采取复兴儒学,创立科举制,并重佛道,调整文风等一系列文化政策。这些政策明显具有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特点,并且大都被唐代所沿袭,从而开创了隋唐文化辉煌灿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蚩尤和炎帝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后裔或臣属的关系。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不同的两次战争,而且后一次的战争是黄炎联合战败的蚩尤。炎帝和神农并非一个人,古人之所以将其合并为一是因为神农氏是农业时代的部族,而炎帝正是后来农业部族的首领。  相似文献   

19.
论徐桐的自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桐以汉军起家翰林,同光两朝,深受慈禧倚重,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徐桐基于"夷夏之辨"而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清朝统治,从而萌发了自强观念。同治十二年徐桐首次请求皇上"专意修攘为自强计",光绪二十一—二十三年徐桐支持清廷通过自强而弭祸患的主张,反对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徐桐的自强观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儒术经常之规,博得同治帝的赞赏,受到光绪帝的冷落。  相似文献   

20.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他侄儿建文帝的江山,建文帝生死不明。许多资料则证明,建文帝当时还活着,为了寻找建文帝和防范建文帝东山再起,朱棣不惜劳师动众兴建武当山。建文帝疑案成为朱棣兴建武当的一个重要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