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血管性痴呆(Vascular clementia VD)是由于脑血管病直接引起的痴呆,是老年人痴呆的重要原因之一。诊断要点在于首先存在痴呆,且与脑血管病相关联。大量研究表明,VD是唯一可预防和治疗的,治疗VD的新进展包括预防性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对65例老年期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心理、MRI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以56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总结各种痴呆的特点和诊断方法.结果65例老年期痴呆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AD)35例(53.85%),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19例(29.23%),混合性痴呆(mixed dernentia,MD)7例(10.92%),全身性疾病导致老年性痴呆4例(6.15%).四种痴呆均存在记忆障碍,卒中病史在AD组中无,在VD组和MD组中分别为16例(84.21%)和3例(42.86%);MRI显示患者有脑梗死灶、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结论老年期痴呆以AD最为多见,VD次之.不同痴呆各有不同的临床特点:AD起病慢,无神经系统局灶征,影像变化以脑萎缩为主;VD多有脑血管病史,起病急,有神经局灶征,影像变化以脑梗死为主;MD多兼有AD和VD的特点,脑血管病史不甚明确,影像学上既有脑萎缩又有散在的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九龙虫对血管痴呆型(VD)小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和海马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造VD小鼠模型,给药后,测定小鼠脑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并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模型组NO含量和NOS活性明显高于都可喜组和九龙虫各给药组,从形态学观察,都可喜组和九龙虫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小于模型组。结论:九龙虫治疗V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从而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研究血管性痴呆与颈动脉血管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VD组34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全部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结果:VD组双侧颈总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值均数比正常对照组要大,且VD组左颈总动脉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值以及左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双侧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均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的血运情况可能与VD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痴呆又称呆病,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它严重影响了人口素质,降低了人口质量,西安市友谊中医院痴呆专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研制成功治疗痴呆的有效药方——脑康灵系列,为许多痴呆、弱智儿童带来了希望之光。 该科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对古今众多治疗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7,(6):73-76
观察白术水提物(Water extract of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WEA)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初步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3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模型组、WEA低剂量组、WEA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阻断法(2-VO)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14天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测定皮层SOD和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在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皮层SOD含量明显减少(P<0.01),MDA含量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WEA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在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P<0.05),皮层SOD含量显著增多(P<0.05),MDA含量无明显变化。结果提示WEA对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具有显著改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我国老年痴呆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索中、西文大型权威数据库(包括CNKI、PubMed、Elsevier and PsycInfo)中有关中国老年人口的痴呆研究文献13037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主题涉及痴呆的流行病学(1.68%)、痴呆的发病机制与风险因素(37.4%)、痴呆的临床表现与诊断(9.8%)、痴呆的治疗与干预(40.2%)以及关于痴呆的其它研究(10.9%);2.不同研究所报道的我国痴呆患病率彼此差异很大,60岁及以上人口的痴呆患病率平均为3.5%(95%CI 2.8-4.2),且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3.痴呆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是由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些风险因素的结果比较一致,有些保护因素的结果也有共识,但不少因素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探讨;4.研究认为,今后需要增强样本代表性、完善检测与诊断工具、在加强痴呆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痴呆患病的延缓因素研究,以便为老年痴呆的护理和干预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的基础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发病率日益增高,但发病机制不明确,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各方面研究日益受重视,本文主要对血管性痴呆的基础性研究包括胆碱能系统、氨基酸、氧自由基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痴呆的发病有上升趋势,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增加了沉重负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不仅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也是Alzheimer病的危险因素,这对于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的痴呆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和医学意义。各种血管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脑血流而引起痴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后患者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素(NSP)及磷酸化轴突神经丝亚基H(PNFH)水平与三支冠脉病变(3VD)的相关性。方法:招募计划进行CABG的60~70岁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是否患有3VD分为两组。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做过心脏手术或心血管成形手术以及左室射血分数≤30%和(或)颈动脉狭窄率≥70%的病人。结论:在本研究中,术后3VD组患者的GFAP、NSP和PNFH水平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变化,而非3VD组患者仅在NSP水平上出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变化。同时发现,3VD患者在非体外循环CABG后颅脑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变化比没有3VD的患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