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一个人有了想飞的梦想,哪怕他爬着,也没有不站起来的理由! 身处闹市高楼,出入员工对我点头“老总好”,很少有人知道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和那个我走出山村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社区”在我的感觉中曾经是一个既朦胧、又明朗,既含混,又清晰的概念。好像能够领会一些它的字面意思,但又闹不太清楚它的具体所指。随着一栋栋高楼的平地崛起,一片片公寓的连袂成“苑”,上海人历史记忆中的弄堂,变得不再那么典型、那么富于象征意味了。以往那种一条小巷连接千家万户的居住形态,正在被一个个圈地筑墙的封闭型小区所替代;保安、物业等等新的职业名称,正在成为上海人最日常化的生活用语;亲水平台、绿色景观、智能化小区,也在慢慢蜕去它高不可攀的贵族气,显现出对平民钱包的强势诱惑。于是,“社区”这个颇为时尚…  相似文献   

3.
“社区”在我的感觉中曾经是一个既朦胧、又明朗,既含混,叉清晰的概念。好像能够领会一些它的字面意思,但又闹不太清楚它的具体所指。随着一栋栋高楼的平地崛起,一片片公寓的连袂成“苑”,上海人历史记忆中的弄堂,变得不再那么典型、那么富于象征意味了。以往那种一条小巷连接千家万户的居住形态,正在被一个个圈地筑墙的封闭型小区所替代;保安、物业等等新的职业名称,正在成为上海人最日常化的生活用语;亲水平台、绿色景观、智能化小区,也在慢慢蜕去它高不可攀的贵族气,显现出对平民钱包的强势诱惑。  相似文献   

4.
在外人眼中,姜文是个霸气外露的导演,而在与他合作过的所有人口中,这个看似粗粝的男人“体贴”而“羞怯”。这一次,他又拍了一部民国戏,一部冒险故事。甚至,他按照自己的意图搭建了一座想象中的大上海。如同那些电影中的人物一样,姜文也在现实中冒险。22年,拍了5部电影,被人赋予了无数标签。某种程度上说,姜文已经成为了一个角色,他一直在扮演那个人。  相似文献   

5.
我朋友买房子的时候不听我话,图上班近,在高科技园区附近的一个单身公寓安了家。他说,高科技园区聚集了好多五百强企业,小区里外国人势必多,朝九晚五打照面可以锻炼口语。后来发现IT公司的外国人十有八九是印度人,英语发音还没他标准。于是他又桃色幻想小区单身女士多,可以提高艳遇率。可“挨踢”女天天对着电脑,要么面色青灰暗疮四起,偶有姿色的,也多半投奔了那些即将或者已经拿到风投的青年精英。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才艺     
父亲没有上过学,真的连扁担倒下来的“一”字都不识,但父亲不仅是方圆几十里呱呱叫的木匠,而且多才多艺,唢呐,胡琴,锣鼓样样都会,甚至还能口头做诗.我有时想,如果父亲有条件上大学,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无可限量吧?  相似文献   

7.
珍惜神圣     
现在,我们需要面对“神圣”这两个字了。克朗凯特很了不起,是美国大牌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完全有资格在节目主持人的权限以外谋求更多的权力,他有这样巨大的公众威望和关系网。然而他没有那么做。他以良好的职业素质抵制了各种诱惑。由此他被美国公众称为“最受信任的人”、“最正直的人”。他因为“具有不利用自己权力的品质而被载入史册”。难怪基辛格说:“当我想表达—个观点时,我打电话通知的第一批人中就有克朗凯特”。  相似文献   

8.
“幽灵。一个互联网的幽灵。在都市报界徘徊。” 从前年开始。在一向最有活力的都市报内部.传出了一些“大佬们”的悲观论调,“拐点论”、“寒冬论”。不一而足。再看看昔日繁华一片的都市报。确实有的掉队了。有的落伍了.有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不禁让人唏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论廉耻     
欧阳修说:“廉耻,士君子之大节。”他说的“士君子”,大抵就是今天的知识分子。现在新闻记者评职称,同教授、副教授挂钩,当然也算是知识分子,即古时的“士君子”了。因此忽然想到了这个题目。新闻记者同教授,副教授毕竟不同,因为他并不生活于高楼大院中,有较多的接触社会机会,在这个社会万花筒中,他不可能“遗世而独立”,也就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不可能不你中有我,我中有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会议席上,我和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激辩。我讽刺他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突然之间,维辛斯基把他所有轻蔑别人的天赋都向我发挥出来。他说:“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人罢了。”  相似文献   

11.
我原是学数学的,毕业后留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工作,我不满足于8小时以内,于是就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练习给报刊写稿。1978年,我的第一篇稿件居然上了《人民日报》,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字,甭提多高兴了。从那以后,一发而不可收。不少人问我有什么窍门,我说不出。我国近代语言大师王国维在谈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时,提出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  相似文献   

12.
"住宅小区图书馆"建设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菲 《图书馆论坛》2000,20(1):71-71,64
日前,全国许多城市住宅趋向小区化,小区内环境优雅,生活方便。超市、酒吧、健身房等等,享受不尽的生活乐趣;邮局、医院、学校等等,配套齐全。不久前,我去深圳探访一位享受于全国优秀住宅小区的朋友,当她得知我在图书馆工作时即生感叹:我们这个小区要有个小小图书馆则是天上人间啦。可见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寻求精神食粮又是何等急迫。本文就如何适应城市住宅小区发展,把“住宅小区图书馆”建设纳入小区建设规划提出自己的设想。1何谓“住宅小区图书馆” “住宅小区图书馆”,指在城市小区范围内建设富有小区特色的小型…  相似文献   

13.
品牌策略的奥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讲讲品牌策略的秘密。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建筑群。或积木(BUILDING BLOCK)理论。我先讲一个故事,这是我对品牌的感受。有一个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在建筑工地遇到三个砌砖的建筑工人,出于好奇,他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墙”。其实,他们干的是相同的事情.他又问第三个人“你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2月27日,星期一,清晨,一个上学的日子。天津塘沽区悦海花园小区,一名少年从24层高楼坠落。据楼下清洁工回忆,空中有人双臂伸开,两腿并拢,像鸟似的飞了下来。从少年的遗体上发现了4份遗书,上面是4个不同的名字。其中,只有一个名字是他属于这个世界的标记张潇艺。警方判定,张潇艺系自杀。”这一段文字,是张春良所编著的《在网络上狂奔一个  相似文献   

16.
正汪世发,艺名"斗儿",男,汉族,1949年出生,绥德县四十里铺后街村人。幼时家中贫困,十二岁便跟随吹唢呐的舅舅出门行艺,贴补家用。后来跟随师傅曹来前(1)学习唢呐。十七岁时患上腿病,疼痛不能下床,这对本来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时期,他只有唢呐相伴,唢呐不仅消除了他的烦闷苦恼,也给了他支撑下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视听界》2002,(Z1)
黄凡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属于那种奇怪的人,说得好听是有个性,说得难听是够厉害。”我没想到他会这么说,由于平日与他交往不多,真没看出他是个个性很强的人,倒是记得四年前他刚进台时那副见人就笑的讨喜模样,他当时高中刚毕业,人长的帅气,很是抢镜,阿姐级主持人争着要他做搭档,最后跟着“关阿姨”到经济台《大小世界》当孩子们的大哥哥去了。就在南京没有几个孩子不知道“黄凡大哥哥”的时候,他却转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我受邀前往外地,发表有关高效率管理的演讲。抵达当晚.主办单位的几个人请我吃饭。 艾德显然是这几个人的龙头老大;块头很大。声音十分低沉。“乔”,他说:“我十分期待明天的演讲.因为这些人在聆听过你的高见后,就会知道我的管理方式是正确的。”他得意地对我笑道。  相似文献   

19.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20.
我在黑龙江省巴彦县从事过7年广播编采工作,若按时下某些人的算法,这属于“末等记者”。但是,若“不招灾不惹祸”,这倒也是一个高雅、平和、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我不愿做一个缺少激情、麻木不仁的记者。所以对许多事爱钻个“牛角尖”。巴彦县康庄乡永进村农民李新活,是公认的庄稼院的好把式,可就是对“一些事”看不过去。见有人毁树,他管;见有人以权谋私,他管。总之,凡觉不公的事,他都管。人称他为“不吃皇粮的纪委书记”。于是,某些人开始变着法子“拾掇他”。使他背了许多罪名。李新活到底像有些人说的是个“刁民”,还是确有冤屈?我决心探个究竟。三伏天,找一个人跑到乡下,开始艰苦细致地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