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现象:遭遇"教育偏执综合征"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在21世纪初对辽宁省2292名教师的调查发现,教育偏执这种心理障碍在教师群体中的发生率高达51%!教育偏执综合征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征候:一是极度的感觉过敏,喜欢小题大做、夸大事实,用放大镜来照班级、照学生,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小问题耿耿于怀,紧抓不放;二是好高骛远,教育教学目标不切实际,尤其是对后进生过分苛求;三是忐忑不安,疑心病重,整天  相似文献   

2.
皇甫科杰  王枬 《教育研究》2021,42(2):131-139
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式的自我更新过程,教师是教育生活的第一责任人,对教育生活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哲学家曾从"超验"和"经验"中寻求生活的确定性,或偏执"超验"构建起一个无形的美善世界,或偏执"经验"陷入物质至上、人性迷失的危机。反思教师的教育生活,也因偏执"超验"或"经验"而出现诸多缺失,既有性质上的偏差,也有内容上的分离,还有形式上的固化。教师的教育生活应以"生命自觉"为价值信念和根本追求,将"超验"、"经验"因素交汇于人之生命共同影响教育生活的质量,以"成事成人"为教育生活的本原性质,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生活的核心主题,追求"生命自觉"的教育生活样式。"生命自觉"的教师最终将在共生共长的过程中提升整个教育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焦杏霞  李志明 《考试周刊》2013,(94):185+54-185,54
"问题学生"的出现,其原因复杂。"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既艰苦又让教师充满成就感的工作,教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用爱心感化每一位"问题学生",只要有爱心,就能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教师应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相似文献   

4.
一、现象:遭遇“教育偏执综合征”〈br〉 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在21世纪初对辽宁省2292名教师的调查发现,教育偏执这种心理障碍在教师群体中的发生率高达51%! 教育偏执综合征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征候:一是极度的感觉过敏,喜欢小题大做、夸大事实,用放大镜来照班级、照学生,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小问题耿耿于怀,紧抓不放;二是好高骛远,教育教学目标不切实际,尤其是对后进生过分苛求;三是忐忑不安,疑心病重,整天怀疑学生在背后和自己作对,总是担心班级会出事、会失控;四是固执死板,深度陷入,难以自拔,明知第二天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依旧要反反复复地在脑子里盘算,无法停转与放下,有过度的职业焦虑与严重的失眠;五是自我中心倾向强烈,感情用事,主观片面性强,易发脾气,一味地抱怨和指责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常常不相信学生的动机和愿望,对学生充满敌意,与学生的关系极度紧张。  相似文献   

5.
一都说教育是神圣的,但不知今天说起"教育理想"还能让多少教师砰然心动。对"理想"这两个字,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缺少一个前缀词——"我自己的"。我们应该有"我自己的理想"。我一直相信,教育理想从来不是教育家的特权,也不只是贯彻国家或者学校的精神。我以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憧憬,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教师的作品是"人"。教育是在创造未来。人总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留给  相似文献   

6.
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尤其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差生",要相信每"差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只要我们教育者多给他们一份肯定,多一份爱,让"差生"向积极方向转化是完全做得到的.  相似文献   

7.
批评的艺术     
一、智慧批评是一种接纳、发现与理解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永远相信每个学生都渴望成为好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办工读学校时,留下一个经典的教育故事:当时来工读学校就读的有一个男生,是有名的"小偷"。  相似文献   

8.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教育故事,一个快要被刻板教育制度埋没的天才儿童被一位充满爱心与高尚道德的"伯乐"老师拯救并重新绽放天才的光华。故事不仅在教师角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方面给了教师正面的激励,而且还能引得观者对教育的思考。片中反映的虽是印度的教育状况,与我国的教育情形却十分相似,相信从中可以看到国内教育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到名校学习考察的体会和参与学校课改的经历谈起,对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在教育事业上"用心干事"进行了阐述。重在强调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工作中讲究态度、方法,讲究敬业、奉献,且要牢固树立"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心,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今日教育》2014,(7):22-24
一提到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在教育专家面前,每个人都非常坚持自己的观点;一提到治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可真到了医学专家面前,每个人都极易放弃自己的体验。作为研究教育的人,看到自己的研究所得,被一线校长和教师置之不理时,要么为了自我满足而指责他们的“无知”,要么在接受事实时痛感研究的“无能”。可是,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真的是因为“无知”才不接受?教育研究所得,难道对教育实践又真的那么“无能”?我不相信校长和教师们无知,我相信步入和接受教育研究,可以让校长和教师们变得更加有知;我也不相信教育研究无能,但我相信走近和了解教育实践,可以让我们的教育研究变得更加有能。  相似文献   

11.
反思能深化教师的教育理解、消解教育偏执、催生教育智慧、提高专业自主权、激活创造力与想象力、开辟个人发展生长点,对此进行剖析,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科学、高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2.
<正>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习困惑,搭建自主平台,建构丰富多彩、充满灵性课堂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教师生本教育彰显的主题。追逐"快乐、素质、成绩"的教育理想,必须改变观念,转换思维方式,确立崭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开发学生潜能,解放自己,解放学生,打造绿色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一、铭记课改理念,牢记"以生为本、教师引领"的宗旨,让思想为行动导航。思想决定行动,引领行动。思想上位,行动才不会偏执。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刘静说:"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改革主要不是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传播新  相似文献   

13.
期待是成功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开了期待 ,教师的责任如何能体现呢 ?相信“差生”会变 ,所以才期待 ;相信“差生”能达到成功 ,所以才有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有了期待 ,才有追求 ,才有那种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育才不会是枯燥乏味的事。学生的期待少不了受成人的影响 ,一般说 ,有追求、有期待的去听 ,去理解、去接受 ,学生才能有对自己的期待 ,“差生”尤其是如此。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期待。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成功教育所追求的过程。成功教育的最大成绩莫过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教师相信学生有潜能 ,相信自己有价值。当教师的本来就是要在转变“差生”…  相似文献   

14.
<正>一、爱的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职业学校在实施爱的教育中要重视人格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学困生",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形成了"失败者""多余人"的心态,加之大部分来自单亲、离异或留守家庭,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家长的教育与约束,导致了他们没有安全感,少有爱心,狭隘、妒忌、暴躁、依赖、偏执、攻击性、自尊心极强等不良的性格倾向,面对学生的人格缺陷,人格教育是重中之重。首先,用爱的眼光去欣赏学生,挖掘学生闪光点。通  相似文献   

15.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这两句话实际上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一种最高境界即无痕教育,这是一种基于相信学生性本善、学生具有道德生长能力的教育,它弱化说教、灌输,而是以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真实情境为教育载体,通过环境熏陶、榜样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存在种种弊端,主要根源之一就在于教师过时、陈腐、偏执的教育观念.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的各个领域必须进行全面的创新,语文教师更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即大语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终身学习教育观、现代信息教育观.  相似文献   

17.
声音     
《青年教师》2008,(2):2
"我是教师,但我绝不相信教育!"——面对冒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的城市中学教育,一位曾经到贵州做过扶贫支教工作、曾在支教工作中获得无限快乐的深圳某中学的教师,发现自己开始厌恶教书,再也体会不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正>"横断历史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逐年增多,尤以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8类心理问题的增多最为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  相似文献   

19.
教育科学的反思与重建:重视原创性对于一门始终面向教育实践的教育科学来说,重要的不是教育概念的抽象,而是争取自身独立的研究思想方法。教育科学日常生活取向:直面复杂性教育科学的日常生活取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既要注重受教育者的日常教育生活,更要注重教育科学的日常生活取向,与教师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如果教育科学尚且不如教师自身的一些体悟的话,教师凭什么相信它呢?教育科学必须关注日常教育生活,不能偏执于教育规律的发现及其实践运用。教育科学的实践取向:回归实践性教育理论是需要以实践为土壤的,但是实践不一定借助于理论来进…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在给"生活教育"下定义时,始终将"用生活来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内涵之一,承认生活的教育作用,相信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语文教师应当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汲取"养分",让生活进入语文课堂,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缩短生本距离,落实语文实践,打造更加生动、高效的课堂,激励孩子们用语文,爱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