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断凸现出来,对这些问题和误区的及时反思,将有利于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问题一:教学评价中只评价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前不久吴忠市教研室组织优质课获奖教师送教下乡,上观摩课,我们就同样的内容也进行了一节公开课。课后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笔者拟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思考一、重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作为课程改革核心部分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努力践行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观念、方式、评价等各个方面已经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有力推进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回顾多年课改的历程,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必须用辩证的态度对待教  相似文献   

4.
当前,为加强教师评价改革,各地各校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很多学校评教组织仅仅将学生评教的主体定位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这种状况显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不相符。关于教师评价,  相似文献   

5.
反思课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也是应时而生,大量地“创生”着,其中也不乏课程评价理论的论述。审视时下的课程评价理论,我们发现,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这是课程评价的全部吗?如果不是,课程评价还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呢?我们的课程评价理论为什么只集中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原因何在?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教师应该如何对课程进行有效地评价?本文试图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各位学者同仁。一、课程…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针对过去一张试卷评判学生学习效果,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做法,也一度出现了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生的学习负担和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课程怎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自评价的影响和制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大作用,是课程改革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课程改革成败得失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学生参与评教从功能角度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即学校在进行教师评价的工作时吸收学生反馈的信息;一是学生参与评课,即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在当前,探讨学生参与评教的必要性问题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并“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学生参与评教工作的形式化、肤浅化等不合理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前人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期“视点”,我们将就学生参与评教问题进行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这其中的命题应主要包含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以教师的教作为评价因素,还是以学生的学作为评价因素,成为我们应着重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带来了改变,也给我们新的课堂教学带来春风。改革的历程中问题与成绩并存。课堂教学努力实现着从重教向重学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特点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许多条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忽视学生学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12.
浅析如何构建高职教师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师的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作用,目前主要的教师评估方式有系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教和学校的专门机构评教四种方式,但是这四种评教的方式具有优点的同时也具有许多问题.我国的高职教师评价存在着评价内容过窄、评价形式过时和评价指标不合理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我国高职教师的评价往往会流于形式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对高职教师的评价进行改革.提出了三种改革方法,分别是对教师的考核应以学生为重点、采取"问责制"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改革.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地理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是新课程的一线实践者,也是地理新课程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何评价地理教师,不仅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与时俱进,构建促进地理教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已走过了八个年头。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积极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我们的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然而我们也不难注意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教什么”的问题不够明确,“怎么教”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有效“用教材教”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师生走进了新课程。这次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如何实施新课程将成为广大教师十分关切的问题:在本学期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当做些什么?本学期的课程目标如何分解与落实?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如何进行?如何实施本学期的学业评价?为了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新课程怎样教》丛书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平台。它能引导教师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它能帮助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各具特色的教…  相似文献   

16.
韩艳 《教师》2015,(17)
学校也好,教校也罢,都是名字而已,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或教师教了什么.随着自己对教育活动的不断实践,尤其是参与了若干课程改革活动之后,笔者对教育现状也颇有感慨!当我们一次次地反思中国的教育像一条条流水线,培养的学生都是缺乏个性的标准件的时候,当我们反复强调当下的教师们要更新教育观念的时候,有谁又在评价教师们的时候更新了评价观念呢?教师们夹在用新的教育观念对待学生和不得不忍耐别人用刻板的规则衡量自己的夹缝里生存.这些所谓的标准和要求也在束缚教师个性的发挥以及教学风格独特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扎实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教材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教教材”和简单地“用教材教”的观念必将要改变,而开发课程资源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一观念的转变,既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当长的教育历史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几乎丧失。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师在课程发展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我们需要给教师以相当的专业自主权,包括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发展之后…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中,学业评价的改革非常重要。它不仅决定着我们能否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科的建设等给出准确合理的评价,也对日常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期“教研”栏目围绕学业评价改革刊发两篇稿件,其中既有对学业详价改革的思考.也有推进非纸笔评价的举措,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验区反映出来的问题之一就是评价问题。可以想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同样会遭遇评价的挑战。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人一想到评价就想到考试或分数?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把评价作为教师、学生份内事?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把评价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没有把评价作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鉴于我国班级规模偏大、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以及评价本身的复杂性,笔者在此就普通高中学生评价领域中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一、评价共同体问题(一)评价共同体的组成学生评价多元化的表现之一就是评价者的多元化,即…  相似文献   

20.
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要求、持续提升教学品质的过程中,教研、教学遇到许多难题,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帮助教研员和教师破解难题,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基于课程改革的重难点问题,设立30余个项目,以"研究—实践—改进—追踪"为机制开展项目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策略,并及时将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教研实践。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面临的系列问题中,"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始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决定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