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从中央电视台播出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后,从2007年起这一活动在全国部分中小学也陆续开展。我校近年来也狠抓语文经典阅读,承担了南宁市A类课题《走进经典阅读,提高人文素养》,倡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提高人文修养。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高考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回顾这几年的研究之路,我作以下几点总结。  相似文献   

2.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校前任校长郑祖读积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以读为主”的教学风格,被小学语文界称为“读式教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文“读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赋予“读式教学”新的时代内涵,积极构建符合课改理念的“读式课堂教学”和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评价体系,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读式教学”,促进了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诵读经典诗文,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和感悟人生.加强小学生对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是新形势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校从2009年开始参加"诵读经典诗文,陶冶师生情操"课题的实验.作为全镇课题实验的指导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经典诗文阅读训练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4.
朱君英 《学周刊C版》2010,(7):200-200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部分,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学生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前人的成功经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提出过美读法。因而,注重“读”在教学中的运用,把多种阅读方法与语文教学的实际内容相结合,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我把课堂教学中的“读”分为诵读、吟读、品读三大类,通过反复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整本书阅读”是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奉行“课堂小舞台,语文大世界”的大语文教学理念,结合学校“书香行动”,做好课本之外的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与书为友,以丰赡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基于实践,从“荐读好书”“诵读积累”“师生共读”“展示评价”四个方面实施任务驱动,阐述语文整本书阅读。走语文整本书阅读之路,将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学生语文素养将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荐读人语] 语文教学的改革,对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有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新华书店标有“学生阅读经典”的书比比皆是,但仔细翻看,雷同者很多,古今中外名著名篇被反复搬上各类阅读书籍,看了总有似曾相识之感。而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农村小学开展经典诵读应避免功利性的误区,要立足经典诵读的本质,挖掘经典内涵,积极营造诵读的氛围,提升一线教师文化修养,编制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锻炼学生,坚持科学评价、立体评价,进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许必丰 《广西教育》2008,(34):32-33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地处首府邕城衡阳中路,现有31个教学班,1665名学生,教师67名。2003年9月,我校提出新的办学理念:校园书香,厚德载物。当年6月,全国第8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比赛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2005年10月,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学研讨竞赛活动在这里举办;2006年11月,广西国家“十一五”A类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研究”开题仪式在这里举行;2007年9月,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提倡和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在余江全区各校推崇与强调大量阅读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期待以经典文化的滋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涂上亮丽的底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浅谈课题组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所做的探索:为什么读?——冻雷惊笋;读什么?——碧玉妆成;怎么读?——陌上花开。  相似文献   

10.
经典诗文是被普遍传诵的文章,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我校成立了"颂歌中华经典,丰厚书香内涵"课题组进行研究,并初步形成经典诵读教学模式。课前诵读,揭示课题,简介背景、诗人,过音关,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展读诗文。这八步教学法将指导今后老师的古诗教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几千年中,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经典文学的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文学经典诵读在全国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可以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经典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措施。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经典文学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和现代语文素材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必修课程之“阅读和鉴赏”第9条:……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第10条: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且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列举了经典名著数十部。经典成为高中文学教育的首选。为何要阅读经典?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进行的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境界、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情感体验都将得到发展与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趋势大体上是随时代潮流而动的,喜欢轻松…  相似文献   

13.
诵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古代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诵读只是其中之一。诵读不是简单读,诵读教学也不只是读与听的互动,真正的诵读教学应该确立训练目标体系和开展诵读教学研究,不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表达、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而且促进教师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从而助推语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诵读经典就是让学生读"最永恒的书",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培养诵读的习惯,享受诵读的愉悦,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根据县教研室《关于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积极营造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经典诵读"是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雅美课程阅读类型的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被文化所塑造,提升儒雅的气质,做"崇尚美德,雅美并行"的学生.本文将围绕"经典诵读"课程的重要性、实施途径以及效果分析三方面,回顾和总结课题实验的阶段成果.  相似文献   

16.
韦鹰 《广西教育》2012,(24):43-44
从2006年开始,百色市田阳县实验小学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A类)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子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的“双文”素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丰厚,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该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中华经典诵读优秀学校”、全国“中华经典诵读优秀学校”。  相似文献   

17.
为打破一本教材到底的常态,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蒙学读本、唐诗宋词、国内外名家名篇以及除苏教版以外其他版本的小学教材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内容,按低中高年级重新组合编写出一套新的诵读教材,并采用游戏、吟诵、角色朗读的方法,配以相应的评价,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在识字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以文本为依托,合理、适度、有效地链接经典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  相似文献   

19.
朱永新先生曾经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主题阅读教学遵循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理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引领师生成长的语文教学高境界。本文列举我校“主题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和伙伴们在引领学生“悦读”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以期能和更多同仁探讨相关话题。  相似文献   

20.
我校是 1998年“三线结合、综合发展”课题竞争中确定的首批实验点之一。两年来,在认真贯彻市教研室实验操作要点的同时,我们注意集中优势兵力争创实验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有两点特别突出。  一、广泛开展诗文诵读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积累  古今中外优秀诗文中包蕴着丰富的人文精华,又是语言运用的光辉典范。诵读这些名篇佳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丰富学生的人文积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自由诵读优秀诗文,对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与习惯,对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