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新寿 《新闻知识》2003,(11):35-36
新闻记者的职业是一个面向公众的职业,新闻工作的对象必然要面对生活在不同地位、不同环境、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们。因此,坚持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采访生活在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人们是对记者工作的必然要求。但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却往往存在着不能用平等视角采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3广播新闻高层论坛”11月11曰至16日在江苏省华西村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广播发展年的重要活动之一。论坛的宗旨是:以改革为动力,创新机制,拓展广播新闻发展空间。 本届论坛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江苏广电总台新闻综合频率承办.江苏华西集团协办。论坛组织方的领导、高  相似文献   

3.
图片新闻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贴近性、现场性等特点,成为表现新闻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毕竟图片要比语言文字更具体、更直观、更富有表现力。尤其是新形势下,新闻摄影镜头的民生化,赢得了受众的空前欢迎,博览众多媒体(报纸、网络、期刊),新闻图片的民生化视角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张坤 《青年记者》2004,(12):52-54
今年16月1日,新华社正式对外开通了“新闻热线”,有5名用户眼务部人员接听电话,除了承担群众信访工作外,对于重要新闻线索,编辑部还要及时判断、筛选和过滤,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立刻派记出击。运转两个月中,江西烟花爆竹爆炸案、小浪底沉船事件等具有全国影响的突发性新闻,都是从这个“新闻热线”中由“新闻报料人”(也有叫做新闻线人)报上来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传媒一贯重视典型宣传的同时,另一种新闻现象渐渐地引入注目起来,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小人物报道”或“平民化的新闻浪潮”,人们耳熟能详的如央视的《生活空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但如果要给此类新闻起一个名称的话,还应该用《深圳法制报》一个专版的名称:零度新闻。因为同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零度”这一关键词较为准确地传达了这类新闻在视点、视角、立意等具体传播技术层面上的方法论意义;更重要的是,“零度”还形象地表征着全面、客观、实在地向受众提供生活与人生定位的新闻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者被推上被告席的现象日渐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法院系统受理的名誉侵权案件中,仅因报刊文章引起的新闻诉讼案就占到了20%以上。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引起新闻侵权纠纷案的新闻报道本身或多或少都存有一些问题。因此,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产生及如何避免,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引发侵权纠纷的新闻报道称之为“官司”新闻,把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诉讼称之为“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7.
林金康 《新闻传播》2005,(10):33-33
时下,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大批农民工涌入各个城市,这一庞大的人群不仅改变着城市建设的面貌,也改变着城市的人口结构。在某些城市,外来人口比例已经和常住人口比例平分秋色了。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也进入了长期以城市人口为主要受众的新闻媒体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我们在考察一个经济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离开上层建筑的变化去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从一个非经济的视角多加审视,这种非经济视角包括政治、政策、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也就是广义的社会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经济报道不仅要重视研究和直接反映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而且应该由此延伸开去,更多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改变经济报道那种单一的、垂直的、生产的、流通分配等纯经济的角度,以主体的、横向的、多元的社会视角,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作社会视角的扫描,以满足新闻受众理性思考的新要求。 换言之,记者要用经济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从杜会的角度考察经济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的“角度互换”,这样才能够将问题看透彻。  相似文献   

9.
硬新闻,并不等于硬面孔,要有新闻味,而不是“报告”味。一个精彩感人的新闻细节,胜过一大堆没有灵魂的事实和一长串空洞的形容词。同时,细节会使故事鲜活起来,不然故事就只能是漂亮文字的堆砌,不能表达任何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一直大力倡导加强新闻的原创性、贴近性、可读性。之所以三“性”并提,是因为原创性不等于贴近性,贴近性不等于可读性。要做到新闻原创性、贴近性、可读性的统一,就必须要从群众视角做新闻。所谓视角,就是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的角度。用群众视角做新闻,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新闻。就是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用群众的评价、群众的感受,作为新闻的灵魂,用发生在群众中的感人肺腑的事例作为新闻的主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新闻,真正把新闻做成有血有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带有本土、人本、民生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与市民日常生活、生计息息息相关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媒体是弱势群体发声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媒体是否能赢得弱势群体的信任呢?这取决于媒体自身能否为弱势群体构建一个可信赖的话语空间。本文以《南方周末》2009年全年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索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13.
丛恒日 《青年记者》2007,(16):90-90
多年来,"三多三少"现象严重制约着电视时政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破解这一现象,不断提高时政新闻收视率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不  相似文献   

14.
刘祖军 《青年记者》2013,(24):16-17
媒体只有认真踏实、科学严谨地核实求证,甄别和摒弃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才能把利用、伤害社会爱心的事件扼杀在报道前,传递正能量,为弱势群体真正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民生新闻工作者,常自嘲为"新闻民工",一来接近平时接触的主体人群:民工、普通市民、有难题需要解决的困难城市家庭或者更加广泛的农村大众;二来自身的工作状态跟民工很相  相似文献   

15.
公共图书馆应为不同层次、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社会公众提供平等的服务。对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公共图书馆应该为他们提供诸如信息咨询服务、技能培训服务、法律培训服务等等,促进民工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范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叫社会脆弱群体或社会弱者群体。在中国当前的弱势群体中,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本文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上,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指出农民工的媒介形象日益污名化。大众传媒中的农民工形象,不是他们自主表达与建构起来的,而是由城市主流人群形塑出来的,只是需要帮助、拯救的对象,而非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17.
“说”——一个极简单的表述启始字,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尚能言的耄耋之翁,张口即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但恰恰就是这一个“说”字,却让我们这些“靠语言表述事实”吃饭的新闻从业者犯难,或者犯“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台湾《苹果日报》在其网站上推出的动新闻为研究对象,采用媒介生态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动新闻事件始末的梳理及对台湾媒介生态的考量,对动新闻的产生原因、管制困境和生存背景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台湾动新闻是台湾媒介生态失衡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台湾媒介生态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量涌进城市的农民工成为都市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帮助农民工讨薪、为农民工解决住宿问题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报道日渐增多。但是,这些报道是否完整而  相似文献   

20.
赵彤 《新闻知识》2002,(9):21-23
在现代社会里,儿童向社会发表言论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但是,在有关儿童的报道中,一些媒介很少注意尊重儿童,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进行报道,让儿童充分说话并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相反,媒介总是喜欢以成人的视角报道以少儿为主体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