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主体教育目的指教育活动不同的参与者对于教育活动结果的主观期望和设想,它强调了教育目的的主体依赖性特别是主体的多元性和非同一性.多主体教育目的冲突对教育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存在负面影响.整合多主体教育目的必须以各主体对幸福的理解为着眼点,以"共同利益"和"互惠互利"为基点;同时,有效的整合也是各方主体博弈的结果,需要各主体参与对话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代表性“教育目的”现有三类:“人本位”、“社会本位”、“化本位”,从当代性看,这三类“教育目的”观正从冲突走向整合。“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为了人,发展人,生成人。  相似文献   

3.
冲突与整合--对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目的是教育对所要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想,对全部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但教育目的不等于教育现实。教育目的是一种应然的教育状态,教育现实是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客观实在。在目前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艰难嬗变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的冲突与背离。但这种冲突与背离并不意味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失败。冲突和背离之后的整合,必将推动我国教育成功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研究教育目的时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变换。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现实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现实活动具体指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及交往。现实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权利的人。  相似文献   

5.
孔祥渊 《中国教师》2012,(13):76-77,80
<正>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它规定着教育的作用方向,是教育活动相关因素如课程、教学等开展的依据所在,这一重要性早已为研究者所重视,有关研究讨论并不少见。"尽管前人已对特定的教育目的进行了大量的翔实的研究,但是却没有任何人大规模地探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作为分析派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约翰·怀特在继承分析派研究方法的同时也突破了其局限,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尤其是其对教育目的冲突与调和的论述,对于当前的教育实践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既有的教育目的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教育目的随之而来。当前,主要的教育目的都有哪些?这些教育目的之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借鉴解释学的方法,以价值观念的冲突为视角,着重分析了转型期教育价值观念冲突的实质、根源及其整合问题。所谓教育价值观念冲突,是指多元教育价值观念在教育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解释、价值市场上的分歧、两难、论争、对立。作者立足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回答并论证了教育价值观念冲突之整合的根据、标准及基本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目的是成人成才。实现教育目的需要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或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不协调,都会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障碍。目前,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存在着四大冲突:价值观上,重才与重人的冲突;知识论上,确定性知识与不确定性知识的冲突;方法论上,维持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冲突;人才评判上,评量与评价的冲突。这些冲突,直接影响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对其加以协调、整合。  相似文献   

8.
教育理想作为教育的完善境界,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理想的教育状态;既体现在教育的实践展开中,也体现在教育哲学的理论阐述中.教育哲学流派的多元纷呈预示着教育理想的多元冲突,也造成了教育理想追寻的实践困境.为消解教育理想的多元冲突,教育实践需要从学校教育的过程性以及个体发展的多层面和多方面性出发,以一种更加灵活的立场与态度,对各种不同的教育理想加以整合.由此,每一种教育理想都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同时每一种教育实践都能够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来追寻不同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9.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育目的不是停留在培养认为主体上,而应是培养实践主体。实践主体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两种形态。从我国教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教育在目的追求上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人类精神化的精神活动的主体,而且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物活动的主体与交往活动的主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毛多鹭 《广西教育》2010,(33):110-111
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的目的决定于学习者自身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是为学习主体提供学习服务和学习指导,为学习者解决自身的需要提供帮助。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一定程度受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影响,社会的需要反映在学习的内容中。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和转变,是社会全方位的变迁和发展。社会转型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导致一系列冲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等诸多方面。教育冲突一方面暴露出现存教育的弊端,使教育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孕育着变革的契机,推动着教育协调发展。调节教育冲突,既有赖于社会的整体调控,也有赖于教育的全面调适。  相似文献   

12.
教育生命主体目的的建构,基于生命主体的生命本性。立足于人性的人道主义是生命主体的认识论基础。生命主体在求真、扬善、创美三个维度展开的正三角型态就是生命主体建构的具体型态。语文生命主体教育目的观有待于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建构,即把缺失的生命主体,在国家单向度规定的教育纲领和教育本身进行重新定性,从那种非生命主体状态走向生命主体状态。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是一个极具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等多重特征的民族国家,其社会背景复杂,不同的种族、民族之间冲突不断.为了弥合冲突且构建同质性公民身份,以色列公立学校的公民教育一方面向学生灌输犹太复国主义价值观,犹太民族历史叙事;另一方面又强调一些诸如民主、平等、宽容等普遍主义价值观.从以色列公民教育的做法可以看出,其始终处于民族...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三大部门的划分为框架,古琴艺术保护的主体可划分为政府、琴会、琴社和作为社会群体的琴人。为促进各主体协同发挥作用,取得保护工作的最佳整体效果,可设计出三种整合模式,即无中心模式、政府中心模式和改进的政府中心模式,其中改进的政府中心模式较为理想并切实可行,实现这种模式的途径有:界定各主体的角色、加强对话沟通、提高琴人组织化程度以及建立琴社联合体等。  相似文献   

15.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教育,必须拥有切实可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作为支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将为主体性教育的实施插上翅膀,使这种现代教育理念从理想变成现实。这意味着要借助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变成学科信息技术,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创造性地建构知识意义和内心文化世界的有效工具。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促进师生关系和角色的变革,为实施主体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环境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但把教师和学生从沉重的知…  相似文献   

16.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依据,现实中它通过教育方针体现出来,并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目的属于理想的范畴,具有超越性的一面;同时,它又不得不受到社会客观现实的制约,具有现实性的一面。通过考察新中国教育实践的历程,探讨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使教育目的对我国教育实践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育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已不是单纯物质层面的工具,而是包含作为有形的物质手段和作为无形的精神理念在内在的有机统一。在当今一个以信息为支撑点的开放环境中,从系统科学理论和我国的现状出发,可得出教育技术要同教育整合;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技术本身以及初步的物质条件可得出两者能整合;整合后对教育有重要意义;最后指出整合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马勇 《江苏高教》2003,(1):11-14
大学教育的人为性是在大学教育改革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特性 ,内含了“人为良性”与“人为劣性” ,两者表现为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本文既从中国百年大学的历史沿革中对大学人为性的内在冲突进行纵向的整体梳理 ,又从当下中国大学的具体改革中给以横向的概述、分析 ,尤其是揭露了“人为劣性”的种种外在表现。据此提出了在冲突中使“人为良性”位居主导的整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教育质量现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代表着不同需求主体的利益.由于价值需求的多样化.价值冲突在所难免.各种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价值冲突与优化组合必然导致多元化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主体教育模式下语文整合教学的多媒体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教学多媒体进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手段的优化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百家争鸣,褒贬不一。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突出人的自主意识,我们只有合理选择并应用好电教媒体,体现出主体教育的原则,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