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1757年)250周年【题源探微】清朝前期通过粉碎准噶尔贵族的分裂活动、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维护  相似文献   

2.
一八二○到一八二八年,新疆南部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发生了历时八年的武装叛乱。史学界称之为“张格尔之乱”或“西四城叛乱”。这次叛乱是一次有外国侵略势力参与旨在分裂祖国新疆南部的反动的叛国事件。 一七五九年,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乱的战役告捷时,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儿子萨木萨克抱着丧失“祖业”之恨,逃往浩罕、布哈拉等地,匿身异域,妄图求得外力的支援,恢  相似文献   

3.
清朝戡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后,统治高层总结历代经验和教训,立足新疆南北自身特征,根据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催化作用下,顺应形势,不仅将治疆重心放在了天山以北,伊犁更是成为控御全疆的中心,从而改变了以往各朝重视天山南部的政策,对新疆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28 新疆建省的过程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清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于1726年(乾隆二十七年)在新疆实行军府制,设“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驻节惠远。下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各大臣,分驻全疆各地。伊犁将军是新疆最高军政长官。在民政方面,新疆实行着三种制度:在汉族聚居的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等地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州县制。在吐鲁番、哈密及蒙古部落实行的是扎萨克制。在南疆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地方,实行的是伯克制。军府制在新疆实行了100多年。阿尔泰地区那时尚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管辖。  相似文献   

5.
和卓一词为khwaja的音译,原意为“显贵”,后来泛指在中亚和新疆地区一些自称是穆罕默德后裔的伊斯兰教首领。清朝统一新疆后,和卓后裔们所造成的较大动乱主要有六次,即大小和卓之乱、张格尔和卓之乱、玉素甫和卓之乱、七和卓之乱、倭里汗和卓之乱与布素鲁克和卓之乱。和卓作乱一方面给南疆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6.
新疆的锡伯族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西迁军民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巩留、尼勒克、霍城、塔城、乌鲁木齐、伊宁等县市,总人口1982年统计为27364名。220多年来,他们为开发和建设边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一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最后戡定准噶尔部贵族发动的分裂祖国的叛乱,相继又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平息南疆大小和卓之乱,至此,清政府完全统一新疆天山南北。接着,清政府为确保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和军事防守,在新疆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相似文献   

7.
大和卓即布那敦,小和卓即霍集占是新疆南疆维吾尔族封建主玛罕木特之子。“和卓”,波斯语,意为“火者”即回族始祖穆罕默德的后裔。康熙年间,回部发生了白山派和黑山派的宗教之争,北疆准噶尔部噶尔丹趁机占领了南疆,被平定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复出兵南疆,尽俘两派和卓后人迁往伊犁。大、小和卓和父亲一起被拘禁,被迫率数千维吾尔人在伊犁一带垦殖耕作,受尽虐待,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达瓦齐势力的叛乱后,布那敦、霍集占才被获释。清政府妥善地安置了他们,派兵护送布那教回到叶尔羌,继续皖治旧部,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链接(一)中古史1.完成大统一的朝代有秦、西晋、隋、元等。2.大的分裂时期有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3.地方势力起兵发动的叛乱有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等。4.清朝前期平定了“三藩之乱”、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二)中国近代现代史1.港、澳、台问题的形成。2.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国两制。3.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属于内政,设立特别行政区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4.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两大因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5.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清代统一新疆以后,清政府向天山北路大量移民,而在天山南路则实行汉、回隔离政策,不准内地人口迁入。19世纪20年代末在平定和卓后裔叛乱后,清政府的边疆政策随之调整,逐步将移民南疆作为巩固边疆的方略。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南疆的民族状况迫使清政府改变初衷。清朝国力衰退,国库空虚,社会矛盾激化,已不具备大规模移民的能力以及维吾尔族人口的增长,1828年到1850年在南疆开垦大量土地大多数交予维吾尔人耕种,这无疑对南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朝前期,在中国西部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清朝政府与厄鲁特蒙古之间围绕着统一与分裂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继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以后,雍正初年又出现了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叛乱。  相似文献   

11.
清末,由于殖民势力的入侵,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的巨大变化已超过了旧有法律调整的范畴,迫使清政府决定修订《大清律例》。  相似文献   

12.
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辨--以秦博士与秦始皇的冲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有人认为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这个观点今天在很多学者和世俗的眼里,还很有呼应。在秦代,秦始皇也认为以儒生为主体的博士不切实用。本文通过对秦博士与秦始皇之间的对立,说明儒家以仁义为理想,而秦始皇以集权为目的,公然与人民为敌.因此,他们道不同,博士不为秦始皇所用,正是儒生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清稗类钞》虽然并不是一部正史类的记述作品,但是作者徐珂有着严谨的编辑态度,很多记述可以补正史之不足。而其中"娼妓类"的记述则更能使我们了解晚清的社会风俗的另一个方面——娼妓,这个方面在历史研究中则往往容易被忽视。研究这个方面,可以使我们的历史研究视野从帝王将相的政治史转到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史上来,对于研究晚清的风俗民情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会典》的历次纂修与清朝行政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在确立全国的统治后.先后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修订《会典》,构筑了贯穿二百余年间的完备发达的行政法管理体系。《会典》及其《则例》的多次修订.使国家各级、各部门权力的行使有法必依、有章可循.在使国家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也使传统社会的依法行政达到了新的高度民主。  相似文献   

15.
庚子之变尚未结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开始推行"新政",希望借此挽救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这次"新政"包括对官制,兵制,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新政困难重重,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有严重困难,所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而整个"新政"中成绩最好的无疑是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从1901年11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到1907年升任外务部尚书兼北洋大臣,前后六年间,直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教育,金融,军事等都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袁世凯日后权势日重,声望日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次新政同时进行,所采取的政策,指导思想等也均相同或相似,但是结果却差距很大。因此希望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官员的政治标准,历代都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清代官员的任用,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主要包括任官的资格、官缺、任官的基本形式、任官的特殊形式、任用的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理论和实践中,“政治合法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梳理了西方政治与学术传统有关“政治合法性”的两种进路与三个维度,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晚清的合法性危机。笔者的研究认为,在面对内外的挑战中清政权未能重建合法性是其最终崩溃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笔者也希望,本文的探讨能有助于当今中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下游江浙水手行帮中的罗教水手行帮是青帮的前身,青帮真正形成是在漕运解体,江浙罗教水手行帮与长江下游势力膨胀的盐枭集团结合以后,盐枭在青帮形成中起了载体和媒介的作用。光绪后长江下游青帮势力发展迅速,大致分为江南、江北两大势力中心。继承了罗教水手行帮和盐枭集团活动方式和组织体系的青帮,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而形成了具有开放性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将《二年律令》中出现的“卿”或“卿侯”理解为秦赐爵制中遗留的爵名,似嫌含糊;而将其定格为二十等爵制中的爵档,既缺乏必要的史实根据,又与原始简文存在矛盾。通过史料分析,“卿”或“卿侯”应该属于楚国旧爵制系统,高祖五年推行爵制改革,将楚爵改为以秦二十等爵为蓝本的汉爵,完成“汉承秦制”的历史性转化,“卿”爵的经济权益被保留下来,但因其不在二十等爵系统之内而政治功能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分税制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随着宪政运动的兴起,分税制思想在中国产生并获得发展。这一时期,分税制思想由清末国地两税订立的先后问题和划分标准的初步讨论等,发展到民初系统化的划分标准和炽热化的田赋归属问题。清末民初是分税制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时期,并非分税制的实施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