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汪帅东 《兰台世界》2017,(3):106-109
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晚清翻译文学应以外国小说翻译最为繁荣,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影响深远。受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影响,活跃于清末的日本文学译才在文本选择、译文体制、译语文体与翻译方法等方面既有沿袭,亦有突破,充分体现出中国翻译文学近代化过程中的诸种特性。  相似文献   

2.
孙文杰 《中国出版》2012,(10):60-64
在晚清时期,西方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且渗透力强,其重要原因是大众传播机制发生了变革。通过对比分析,从稿件来源、言述方式、传播符号、传播技术、传播市场等多方面,探讨大众媒介传播机制的变革,以及由此对大众传媒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晚清维新派为中国翻译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从翻译译书的选择上还是翻译译书的社会功能,晚清维新派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时代的进步性。而本文主要探讨了晚清维新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翻译历史的贡献,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翻译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邱飞 《大观周刊》2011,(20):92-92
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多元系统论,为翻译研究开拓了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本文以晚清小说翻译为例。从翻译策略出发,对多元系统论的局限性做出阐述。  相似文献   

5.
崔波 《编辑之友》2008,(3):75-77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等著作中,哈贝马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及其所导致的个人解放,由商会、俱乐部、咖啡馆、出版社、报纸和杂志等公众意见“场所”所构成的公共空间日益扩展,它既是瓦解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性因素,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雏形。“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相似文献   

6.
从事唐代文学及文化传播学方面的教学已经多年,一直盼望有一本内容相互关联而又可供使用的参考著作,屡屡不能实现.2009年,柯卓英教授出版了大著<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如愿得赠一册,手持大著循循读来,受益匪浅之后引发些许感受,现借助阅读并学习柯著的机会将笔者关于唐代文学的传播方面的学习体会行之成文,与同行专家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20):42-46
本文从传播角度,深入分析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反馈等现状,研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传播主体缺乏主动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项目流失、信息资源的流失、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不断被消解;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渠道不通畅;缺乏对受众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有效传播。据此,本文提出了改善我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现状的几点建议: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建立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平台;建设专业传播队伍;细分受众,进行针对性传播;坚持走奥运之路。  相似文献   

8.
译者在"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需要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优秀译者,优秀汉学家译者更是现阶段该战略所选择的译者类型。合适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策略在"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月22日,在宋庆龄故居,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协同新闻出版总署举办中英翻译文学论坛。论坛邀请了来自中英两国翻译文学界领军人物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英翻译文学的合作现状和前景。中英翻译文学论坛是2012  相似文献   

10.
知识转移作为近年在知识界兴起的一场思想运动,其影响力毋庸置疑.从知识管理、信息传播到读者工作诸领域,它的踪影几乎无处不在,严重对抗着传统图书馆大众传播理论.因此,本文认为,很有必要对知识转移进行一番探讨,以充分认识知识传播与知识转移的孰是孰非以及各自的划界定位,进而进行有效的图书馆和社会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1.
樽本照雄是日本大阪经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晚清小说和早期商务印书馆历史的研究。他的论著,擅长从一些细小问题入手,挖掘前人忽视的问题,常常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12.
谢稚  孙茜 《青年记者》2012,(35):56-57
美国迪斯尼公司以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为原型,以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为叙事母体,创作了动画电影《MULAN》,让花木兰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得到了新的诠释和演绎。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从《木兰诗》到迪斯尼动画电影《MULAN》的叙事变化,阐释了这种叙事变化的叙事意义及其传播效果。从《木兰诗》到动画电影转化中的叙事变化  相似文献   

13.
蔡雯 《青年记者》2016,(1):59-61
新闻传播活动的“新常态”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变化 新闻传播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新闻学院是为培养新闻媒体从业者(报人)而创办的,新闻媒体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是新闻院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重要依据.虽然新闻教育中很早就重视通识教育,很多新闻院系以较大比例的学分让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但其最终的目标指向还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与传播工作者.所以从历史传统来看,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新闻专业人才,以推进大众传播的发展来促进人类的信息交流,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