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删削)科班里的孩子练完了功,老师常叫坐下来,静一静,默一默。什么叫默?老师说:默就是动脑筋去思索、揣摩。默什么?老师说:要默戏里头的生活,戏中人;戏中人在戏里所作所为的事,这些事有什么意儿;戏中人的每一个动作。说到默,我记起一件事,给我对默的理解和启发很大。那是在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这时我住在杭州,闲着无事,练完功欢喜在农村田野上遛弯子。有一天下午,天气怪燥热的,太阳晒在人身上火辣辣地难受。我练完功,戴着一顶宽边的草笠,穿一身白布褂裤,脚底下是一双罗汉草鞋,带着我的两个儿子,一路从西湖边上过来。走着走着,离西湖不远,…  相似文献   

2.
夏惠贤 《早期教育》2004,(7):U003-U003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用“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一词来表达那些不可言明、不可解释的但却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知识,他说“我们所知道的要多于我们能言传的”。在日常生活中,默会知识要远远多于明确知识(explicitknowledge);默会知识是镶嵌在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的、个别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能被加以批判性的反思。因此,默会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personalknowledge),是识知(knowing)和知识(knowledge)的结合。因而,一个人掌握了某个方面的知识不仅仅意味着知其然,而且还意味着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3.
“默”字在现行的小字典中,解释为“没有声音、不说话”,例如“静默”“默写”“默认”。再查“静”字,也有一义是“没有声音”,例如“清静”“安静”。然而从一些成语如“沉默寡言”“默然不语”“默然不应”“默默无闻”来仔细想,又有些不妥贴。因为“默是没有声音、不说话”,那么“寡言”“不语”“不应”“无闻”等又作什么用呢?难道是补“默”的程度的偏正  相似文献   

4.
默奏用在钢琴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演奏水平。本文探讨了默奏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朱子语类》中的“问答”模式,展现形式多样,指涉内容丰赡。“问答”模式随问答主体的变化呈现出解惑式、考察式和启迪式三种不同的样态,其表述形态是“语”与“默”的交互更迭。具体有“语”之“曰”“怒”“叹”及“默”之“思”与“静”两种不同形态。“语”“默”更迭的内在意涵不但体现了朱子“言教”与“深教”的教学理念,而且彰显了朱子对儒家经典采取的“义理解经”和“切己体认”两种诠释方法的灵活运用。从一定意义上讲,“问答”模式中“语”“默”两种表述形态不仅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言说方式,更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表征着朱子理学思想形成的思维轨迹。  相似文献   

6.
默照禅散论     
禅宗发展到南宋,不仅僧风腐败,而且禅风颓废,不立文字的禅宗变成了文字禅,再而演变为注释禅.天童正觉逆时风而倡导默照禅,企图复达磨古风.默照禅在禅宗史上虽属昙花一现,但毕竟是美丽的,有其独特色彩.  相似文献   

7.
读了赵尚竹同志《臆释“默”字》以后,我们不禁心潮起伏。千里之外,巴山蜀水之间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只有一本《学生字典》的条件下,精心钻研教材,好学深思,提出给人以启发的看法。这样的稿件寄给本刊,不啻对本刊是极大的支持和鞭策,而且,一篇短短的稿件,展示了一位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的崇高精神。本刊除发表赵尚竹同志的稿件外,同时对“默”字作一简释,以表示我们对他的感谢。本刊愿  相似文献   

8.
大方话中的“倒”和“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方话中的“倒”和“起”都有多种用法,用作助词时二者之间有时非常相似似甚至相同,需要仔细分析。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一、二两节分别讨论助词“倒”和“起”的各种用法。第三节比较助词“倒”和“起”的异同。第四节探讨助词“倒”的来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综合古今语音演变关系、古代白话文献用例、不同方言的对应关系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来考虑,大方话表持续的助词“倒”来自南昌话等赣语方言中也可表持续的“到”。第五节:余论。  相似文献   

9.
默图也称为记忆画图。它是制图者根据目标物体的表象来进行默画的,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靠大脑记忆力,通过回忆的方法把已经感知过的目标物体在形状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政治课教学中不可忽视默会知识。因为,在大量显性知识的背后,还有更多的默会知识在起作用。本尝试将默会知识的原理融入政治课教学中,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直接经验和丰富实践体验,并且要学会积累默会知识。  相似文献   

11.
在教师知识结构中,默会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教研室的"双评"活动却忽视了对默会知识的关注和重视,降低了"双评"活动的实效。教研室人员应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对当前"双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2.
提高教育督导工作的效能,无疑有赖于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督导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和引领,又离不开督导“默会知识”的丰富和充盈。所谓督导“默会知识”,就是指督导人员,尤其是资深督学,在长期的督导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它的基本特征是非文本性,它的思维特征需要特定的评估情景来支撑,它的逻辑性特点较多地属于感性认识(理性程度低、揭示规律不够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是国内率先开展督导“默会知识”研究的团队,本刊特邀请该团队,精心策划了“督导默会知识研究”专题,或许他们的思路和做法会对各地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建明 《教师》2011,(24):41-42
默画越来越成为许多招生考试的"宠儿"。本文结合近年来省内外默画考试以及考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从构思构图、单色起稿,铺大色调、立体感、空间感的表现,用笔和笔触方面,阐述了默画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  相似文献   

14.
默画越来越成为许多招生考试的宠儿。本文结合近年来省内外默画考试以及考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从构思构图、单色起稿,铺大色调、立体感、空间感的表现,用笔和笔触方面,阐述了默画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  相似文献   

15.
陈宏 《现代语文》2008,(6):59-60
包括停顿、沉默在内的默语既是一种常见的交际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必须依赖语境而生存,语境对默语修辞有制约、阐释和评判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默言     
刘雅枞 《下一代》2011,(4):28-28
默言无声,静中有情。 那是我第一次远行出京。十四年了,第一次离开我的家——北京。是下午3点50分的火车,同行的还有三人——母亲,外祖母和表妹。此外还有父亲,他是要送我们到火车站去。  相似文献   

17.
徐红 《甘肃教育》2009,(2):60-61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隐性知识)两类。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和符号等去清晰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常使用却又难以或不能用语言、文字、符号清晰表达的知识,如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知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传的。”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们常常感到疑惑的是,在课堂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却很难转化为他们的实际能力。究其根源,在于人们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受其知识系统所支配。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除了可以用言语表述的显性知识之外,还有着另一种更深层次的默会知识。一、什么是默会知识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并据此推断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属于是什么、为什么层次。它可以用文本的形式进行传递,具有逻辑性、共享…  相似文献   

19.
默会知识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首次提出,其后许多学者对默会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默会知识理论对教师培养、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知识评估等方面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教师教育只注重显性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存在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大量默会性知识。这些默会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从默会性知识的概念、生成、获得来分析默会性知识的有关特征,并阐明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最后指出默会性知识生成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