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论述“教育是最美的相遇”这一命题出发,提出教师应是美的化身,美好应成为每一名教师的基本教育素养,教师应着力修炼自己的“美好力”。对“美好力”作了个性化解读,阐述了美好力的三重展现:形象美好、气质美好、人格美好,探解了教师修炼美好力的两种视角(路径):看见学生,看见自己。  相似文献   

2.
佚名 《高中生》2013,(1):33-33
Leading: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很多,阳光、草坪、鲜花……没有人知道这些美好的事物什么时候会消失,也许它们随时都可能被带走。这些美你都发现了吗?或许你已经对这些美好的东西习以为常,以至于对它们熟视无睹。其实只要你用心寻找、体会,你会突然间发现美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3.
忆录——那个十八岁的夜晚,“我”送一个下晚自习的女同学穿过一片旷野回家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一对少男少女在月光下穿行。使“我”从“灵魂深处荡漾出一种透明的美好的感觉”,并且成为永恒的美好的回忆,而今天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文章表现了青春的纯洁、纯洁的美好、美好的不再、不再的悲哀这个幽深的主题。寓意和象征,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在《我丢失的月光》中,月光是一种美好的背景,也是一种寓意物——它是纯洁、美好、无瑕的代名词,在十八岁的青春岁月,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能够和一个像月光一样纯洁的姑娘同行,那是多么令…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是美好的教育,美好的教育要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职校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只有美好的教育才可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提出,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根植于百年大党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伟大实践,来自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的时代呼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契合的,包含人民美好物质生活、美好政治生活、美好文化生活、美好社会生活和美好生态生活在内的多维度立体化的美好生活。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应当立足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逐步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6.
美好学校的建设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再思考,包括从学校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主体层面来定义教育。美好学校的建设唤醒了校长优化学校的思想,唤醒了教师投入教育的尊严。它的建设策略包括:"美好愿景"的顶层设计;"美好环境"的优化建设;"美好教师"的塑造方略及"美好学生"的培育行动,是社会转型期学校改革的一种尝试,是对学校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更高追求。  相似文献   

7.
宋晓丽 《人民教育》2020,(24):42-45
课程美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童年是蓬勃延展,还是悄然丧失。我们要着力构建属于儿童的境域,让儿童在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发现、感悟与优化中,建设美好而融通的物我关系,涵育一段新鲜而生动的活力童年。儿童的课程从一开始就要属于儿童,必须进行"儿童—知识—社会"的重新设计与架构,以发现儿童、理解儿童为先导,通过活动进行认知与交往,依凭项目进行协作与建构,基于儿童不断变更的身份进行再设计、再建构,把美好的事物和对美好的追求转换为儿童自己发现、欣赏和创造美好的发展性项目。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好的情感体验,使人终身难忘。它不仅能培养人的美好情感,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还能对确立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是情感的载体,如何让语文成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工具呢?  相似文献   

9.
《当代职校生》2014,(3):F0003-F0003
生活中处处有美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摄影师们对美的嗅觉总是比一般人敏感,常常能捕捉到我们忽略的美好画面。一朵小花、一片叶,在摄影师巧妙的镜头下都看得见鲜活的生命力,这就是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摄影的魅力吧!  相似文献   

10.
对已经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来说,校园往往同温馨、安静、美好联系在一起。但是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校园"这个词语并不总是意味着美好的记忆。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语来形容的校园,有时候也会藏着若有若无的伤害。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遭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害、自信心受到打击,而失去对学习、对校园生活的兴趣,进而引发厌学、逃学等。  相似文献   

11.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美好教育生活是学生在学校吃住、交往、闲暇等日常生活以及通过教学生活认识在非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美好并习得美好生活能力的一种生活形式,其具有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相统一、自在性与自为性相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等特征。美好教育生活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学校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在各自边界范围内健康有序互动的关系,学生通过教学生活能够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中自由穿梭,在非日常生活引领下实现对日常生活的现代化改造,最终活在有日常生活根基的非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好教育生活需要彰显学校教育的美好价值、培育学校教育生活的美好意义感和实施学校日常生活的美好教育改造。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中华民族素有“感恩”的传统,表达了人们对他人帮助、对社会关怀的美好感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契机,以课堂为阵地,依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借助“学为中心”学习模式,从“营造美好师生关系、创设美好课堂生成、制定美好评价机制”三个维度探讨与实践了如何构建数学“美好课堂”,旨在让学生在美好课堂下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教一篇文言文,如果仅仅是教给学生虚词、实词、句式以及翻译的方法,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向深层次开掘,即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对文言文蕴含的各种美好的东西进行探究、进行欣赏。那么何为美好的东西呢?通俗地说,凡是能给人以启迪、以教育、以愉悦,能催人奋发向上,能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就是美的,选入中学课本的文言文,是古文中的精华,是古代先贤圣哲们对人类美好的东西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可以说,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个美好的  相似文献   

15.
《四川教育》2014,(9):16-24
6月27日.龙江路小学阶梯教室.龙小第十届教学节开幕式上.第一板块主持人上台以“人,总是对记忆中的美好很钟爱,那些美好的景、美好的事儿、美好的人、美好的过往……”生动抒情的语言导播微电影《拾光》,灯光熄灭,主持人吟诵诗:“时光如烟雨,难寻踪迹.不知流年编织的文字,残痕几缕?听,拾光,追忆往昔.拾起,那一段值得纪念的时光,拾起,你久久未曾体验的感动和纯粹,拾起,你和他,和她,和他们遗忘已久的那段时光……”  相似文献   

16.
王君 《初中生辅导》2014,(10):16-19
鲁迅先生在小说《社戏》里,除了为我们描绘出人性之美好,童真之美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之美好,文化之美好,古拙世风之美好,自然之美好,人与自然相融之美好,事件过程之美好,幻想之美好……之外,还为我们学习写作提供了优质的范例,本文对于“心情”的描写,特别有其高妙之处,而且也特别易于同学们模仿。  相似文献   

17.
7年前,一位青年教师怀着对人生、对爱情的美好梦想,从江苏无锡千里奔波,毅然来到湘西大山的一所学校。然而,美好的爱情没有如期而至,他遭遇的却是婚姻的惨败。  相似文献   

18.
我们每个同学要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只有人人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那么,我们的责任来源于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19.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往往容易为美好的东西所感动;而对美好的热爱与追求,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禀赋。因此“美好”便成为一种“永久不变”的人性。就写作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再现并创造“美好”的过程;其最终的目的和价值意义,就在于用缤纷多彩的“美好”来丰富我们的世界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美好教育?推动它的意义又是什么?走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简称“华南师大附小”)的校园里,或许能直观地感受到美好教育的含义。开放式图书馆.架空层的“非遗”文化展厅、教室里学生创作的“非遗”作品……整个学校浸润着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气息。“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在校长张锦庭看来,美好教育扎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应体现出对个体生命高度关注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