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募捐的男子     
东方少年系列文学大奖赛2003科幻作品奖的评选工作已经结束,我们将陆续选登一部分获奖作品。本期我们选登的两篇作品,一篇是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募捐的男子》,作者是著名童话作家周锐,另一篇是获得三等奖的作品《改造老爸》,作者是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请大家欣赏吧!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3.
曹春华 《新高考》2010,(2):16-17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是考纲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首要要求。阅读时有的同学因为不会分析文章结构,不能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而把握不了作品主旨。其实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是构思严密、行文有序的,分析文章思路也是有章可循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诗歌鉴赏早已有之.但今天所见到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鉴赏文,应是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的鉴赏.司马迁对<离骚>这篇作品的鉴赏,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其次交待社会背景;再次解释作品题义;复次探索作者心理;再有分析作品内容;然后总结艺术特色;最后揭示作者与作品之关系、对作者和作品给予高度称赞.司马迁对<离骚>的鉴赏为后人鉴赏诗歌开辟了一条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被称为“美文”的典范作品。作者分析了这一典范作品在艺术方面的独特的美——语言美、技法美、层次美。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创作于晚年(57岁)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思想及其创作的人十分注意的作品。陶渊明在这篇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显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是不能成为现实的,这一点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的人所公认的。那么,陶渊明创作这篇作品是反映了他的隐逸清高、虚幻消极思想呢?还是出于他自己对黑暗制度的不满,从而同情广大农民,表达了他们的愿望与心声呢?这便成了历来研究者们的分歧所在。我认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要研究一篇作品,不仅要看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更应该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联系作者的思想发展和生活经历,这样才比较全面。本文就是想通过对《桃花源记》创作基础的分析来力求比较客观地评价这篇作品。  相似文献   

7.
《送行》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第一次读这篇作品,老师和学生都会问: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作品对勒罗送行这种行为到底是褒还是贬?而且正因为对作品真意的理解不一致,其中的许多描写大家看法竞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8.
《江雪》呈现了一个清高孤傲、寒江独钓的渔翁的艺术图景,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通过《江雪》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分析,展现出作者、作品、读者的互动效果,揭示作品从作者构建到读者接受的过程,从而发掘作品深层的意义、审美效应和社会效果,揭示优秀作品所包含的内在要素,开启文本理解的一个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来稿摘登     
《周处》的主题梁瑞郴《周处》是《世说新语》中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一则故事,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这篇作品是记述了周处少年时勇于改过自新,为民除害的故事。事实上,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作者借周处的故事来标榜名教,为圣人立言,作品最后写周处“终为忠臣孝子”,就是作者毫不讳饰的自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字,每一篇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在中学教材里面,每一篇选文都是名篇精粹,都寄寓了作者对他所描写对象的深厚情感。中学生每读一篇这样的作品,都会受到情感的教育。这是因为每一篇文字里面都奔涌着作者感情的激流,都会使读者的心中荡起感情的涟漪。在每一篇作品里,我们都会从字里行间抚摸到作者的感情脉搏,触摸到时代的最强音。读每一篇文章都是情  相似文献   

11.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文学大师福克纳的一篇重要作品。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描述了爱米丽这一复杂的艺术形象,展现了美国南方内战后社会历史的变迁。文章简要分析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技巧,以期对福克纳的作品起着管中窥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细致地品味、分析作品的语言,从品味语言途径来了解作者,分析作者的感情,以此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试以两篇教材为例分析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你们来信要我谈谈《暴风雨之夜》的创作。我认为作者给自己的作品下评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何况语文老师分析作品要比作者本人高明得多,这并非谦虚,因为当一个作家在写一篇作品的时候,他不可能考虑创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他全凭自己所掌握的表现能  相似文献   

14.
一、作者和作品意义张洁是四人帮粉碎之后,崭露头角的中年女作家。《挖荠菜》是她从1978年发表第一篇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发表的第六篇作品。她的作品,有人评价说,“具有近似于音乐和抒情诗  相似文献   

15.
曼斯菲尔德的《园会》是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杰作之一,而这篇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中的死亡主题。死亡主题在这篇作品中所蕴含的诸多主题当中是最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作品里的死亡主题试图有说服力地解释为什么小劳拉在别人想来看来是令人惊怖的死亡场景面前能表现出如此的平静和淡定,甚至给她带来一种"顿悟式"的对生死这个人类永恒主题的感悟和思考。对这篇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分析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本人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和哲学思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记协第四届(1996-1997年度)教育专业报好新闻评选日前在浙江杭州揭晓。评委会从248篇参评作品中评出94篇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13篇,二等奖26篇,三等奖55篇。《湖南教育报》有5篇作品获奖。它们是:《教育也是投资环境》(一等奖,作者彭中华)、《“五朵金花”竞妍长沙》(二等奖,作者刘际雄)、《高校特困生,路在何方》(二等奖,作者王志华)、《湘阴有个“张海迪”》(二等奖,作者袁庆国、彭中华、李自力)、《“教研局长”崔定升》(三等奖,作者龚鹏飞、周仕清)。第四届(1996-1997年度)全国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教材中的语篇作为分析素材,通过实例,探讨了在这些语篇中的文体关注及文体分析方法是如何通过作者在作品中的语言来实现的,包括排比、对偶、重复、替代、省略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说明文体分析是一种有效的语篇分析方法,有利于从不同角度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文学大师福克纳的一篇重要作品。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描述了爱米丽这一复杂的艺术形象,展现了美国南方内战后社会历史的变迁。文章简要分析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技巧,以期对福克纳的作品起着管中窥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阅读较为含蓄的作品,你也许有这样的烦恼:读来读去,中心就是体会不到;读来读去,表达的方法就是难找;读来读去,语句的内涵就是品味不到……对于这类作品,我们又该怎样阅读呢?俗话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时最巧妙的方法是进行比较阅读,也就是把两篇或多篇阅读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并分清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全面、深刻地理解阅读的内容。比较阅读的方法很多,既可以比较分析不同作者的同一类别的作品,如同样是写梅花,就可以将王安石的《梅花》和毛泽东的《卜算子·梅花》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也可以比较同一作者的数篇作品,如把老舍…  相似文献   

20.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中创作年代最早,流传范围最广的文化瑰宝,也是珍贵的语篇研究材料。本文结合Labov所提出的叙事语篇分析模式,运用语料库分析手段结合分析软件探讨《伊索寓言》的叙事结构的语篇特点,以期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布局,结构和意图,给中国寓言及童话等儿童作品的创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