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它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充分体现出蕴藉性的审美特征。从文学自身的生产看,它凭借蕴藉性文学语言所营构的审美意象,创造出诸多的文学经典。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这种文学语言的存在,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建构民族地域认同、促进个体成长都是极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其审美意义的呈现是通过话语形式才得以完成的,由此决定了文学具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所谓的话语蕴藉指的是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余味无穷的语言和意义状况,它表明了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而蕴含着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其中,在具体的层次表现上,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话语蕴藉属性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体现。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大量的诗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入50余首古代诗歌,为我们教学中对作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追溯其根源,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暂从作家、作品人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艺术领域,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性.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主要有三种特征:一、言约旨远,含蓄凝练;二、是模糊朦胧,含混多义;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戏剧小说,不同体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故而我们力求能理解文本中作者所创造出的话语蕴藉,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体味文本语言中的“不尽之意”.  相似文献   

6.
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寄托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叹与沉思,蕴藉着巨大的时代意义。魏晋文人敢于直面人生,堪称勇于进行社会反思与自我反思的精神斗士。  相似文献   

7.
新闻工作者通过大量阅读、研究我国优秀传统著作,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创新,可以提高新闻作品审美层次,写出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的作品。文章从史传文学中的“传神”、“如画”、“蕴藉”等审美特性入手,阐述了与新闻叙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空白与蕴藉美的存在,在文学活动的接受这一环节中,给读者创造提供了机会。沈从文的小说在思想、意境及艺术技巧等构思上都具备了空白与蕴藉的审美特征,小说含蓄而富于暗示性,追求纯与真的效果,它的解读是没有终结的,小说也便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蕴藉属性”是文学话语必须持有的,其他话语不具备的性质。但这一说法有失偏颇。“蕴藉属性”是话语的一种属性,它在文学话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没有“蕴藉属性”的话语也能成为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0.
用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既是文学的长处,也是文学的短处。为了弥补语言的不足,于是就形成了以象寓意的话语蕴藉现象。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模糊思维就成了文学话语蕴藉不可缺少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全球视觉文化、图像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传播形态——电视文学是电视与文学的结合,是电视艺术对文学艺术的阐释和再创造。电视散文是电视文学的一种形式,也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它充分运用电视技术和电视制作手段,将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通过多姿多彩的电视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诵艺术、丰富蕴藉的文字字幕,立体、多元、动态地阐释文字散文文本,形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二胡演奏逐步积淀为情感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其情感蕴藉的特点、方法以及情感释放的渠道有待加强探讨.二胡演奏的情感蕴藉相比于其他器乐形式与审美方式,更具主体性、形象性与渗透性.如何发挥情感蕴藉的基础性作用与情感释放的实际效果,关键在于提高演奏技术、创设合适情境、展开艺术想象.  相似文献   

13.
邱冬梅 《文教资料》2008,(14):39-40,56
西方用典是近代诗文创作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从修辞本体论而言,西方用典是其本身的隐喻含义在诗文创作的自然发生,是文学纵深发展的必然和文学语言自身的审美追求.因而,西方用典会造成表达上"隐"与"曲",且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借鉴与发展造成经验同构,并表现出神秘奇妙的异质文化特征.这些审美特征形成了西典含蓄蕴藉的芙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传神如画蕴藉──记叙文人物描写三原则李伟记叙类文章无疑是通过写入记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进而表现观点立场的。写入,离不开写事;写事,是为了写人。因此,一篇成功之作,其关键就在于人物描写达到了使读者感奋的审美高度,这种审美高度具体体现在作品中的人...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女性文学叙事文本伴随着社会生活、文化空间、生命意蕴的多元演进而体认着个性发展、价值选择、文化创造、灵魂彰显等诸多苑囿皆拥有了更为广袤久远的自由时空。故此,女性时尚作家依托近乎“自传体”的生花笔触大胆表白对女性躯体的渴望、欲求、冀盼且崇奉多向度地展拓女性个体的升腾意识、生存求索、品味异趣并致使女性文学演绎由叙写“我们”到描摹“我”的生命变迁并始终蕴藉着意味隽永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16.
李白山水诗具有形态美、意象美和历史感,文章即从这三个审美层面深入论述其恒稳性、铸灵性和蕴藉性,以求得对李白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纵向把握.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陈列展览必须达到真实可信、独特新颖、诚挚深沉、含蓄蕴藉、才能充分发挥春审美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8.
葛浩文与萧红以文学艺术为中介,成功建立起文学翻译审美关系。萧红作品借此走近西方读者,葛浩文也获得了"中国文学首席翻译家"的声誉。这一成功的翻译关系引发学者的思考。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和中国作家萧红超越时空的互动方式,清晰地再现出文学翻译审美关系建构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9.
自文学诞生之初"大我"与"小我"就客观存在,二者不能割裂,具有相对性和交融性。"小"中蓄"大"、和生共荣是生态时代的理性呼唤。在生态视域下,文学"大我"与"小我"的内涵得到了升华和扩张,这是生态危机、生态责任、文学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生态美学引导下的文学的蕴藉属性为"小"中蓄"大"提供了审美的实现途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构铸了"小"与"大"和生共荣的生态理想。多元共生的整体性建构思路创设了生态理念下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20.
自文学诞生之初"大我"与"小我"就客观存在,二者不能割裂,具有相对性和交融性。"小"中蓄"大"、和生共荣是生态时代的理性呼唤。在生态视域下,文学"大我"与"小我"的内涵得到了升华和扩张,这是生态危机、生态责任、文学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生态美学引导下的文学的蕴藉属性为"小"中蓄"大"提供了审美的实现途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构铸了"小"与"大"和生共荣的生态理想。多元共生的整体性建构思路创设了生态理念下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