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新的文化时尚。手机短信之所以迅速风行,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考察,有物质条件、社会心理基础、文化背景以及短信自身的特点等多方面的原因。手机短信的内容非常丰富,文本形式已比较成熟。手机短信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社会文化的发展造就了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是一种快捷便利的最时尚的沟通方式.它的流行风靡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拇指文化”又称“短信文化”。“短信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是一场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的革命。但同时在手机短信繁荣的背后却凸显出了矛盾与危机,主要有手机短信在人际交往中的危机及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危机与冲突。这些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可辉 《教师》2008,(24):29-30
手机短信是一项电信增值服务,是一种新型信息交互平台。我国自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以来,其已成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影响着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大学校园,一种独特新颖的“短信文化”现象已逐渐形成并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语境下的短信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手机短信成为当下引人注目的大众文化现象,本文在假定中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后现代文化语境这一前提下,对短信文化的复制性、平面化、快乐原则以及对权力主体的反叛等特点进行分析,并试图初步把握这一新兴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夏永 《考试周刊》2009,(34):167-168
手机短信,因为它独特的优势和无所不包的涵盖范围,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誉为继纸媒、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大媒体。目前,拥有手机的中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年级越高,拥有手机的学生越多。据调查,高中生拥有手机量已经达到一半以上,而且手机的主要业务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收发短信;中学生利用手机收、发短信次数与通话次数之比约为8:1,短信成了中学生与家人、同学交流的主要方式。短信现象,已成为中学校园的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作为政治教师,面对这种新兴的短信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原文]手机短信:一种文化新主张丁妍沈汝发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这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我国是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的,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多。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  相似文献   

7.
短信文化已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短信文化带来的影响,应区别看待,趋利避害。文章从手机短信具有优势特点出发,探索短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以恰当的方式收发传播短信,提升和丰富校园短信文化,促进校园短信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手机短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当今的使用率却极高。它的便利、经济、多样的功能,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追逐时尚生活的需求。其发展变化之神速,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使得有人把“短信现象”誉为“短信风暴”,也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拇指时代”。从种种表象上来看,一种新的独特的“短信文化”现象开始形成,短信已成为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冉毅 《教育与职业》2008,(18):187-188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新时尚,已经风靡大学校园,成为具有优势地位的非主流文化。大学教育管理者必须把短信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发挥短信文化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手机短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当今的使用率却极高。它的便利、经济、多样的功能,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追逐时尚生活的需求。其发展变化之神速,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使得有人把“短信现象”誉为“短信风暴”,也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拇指时代”。从种种表象上来看,一种新的独特的“短信文化”现象开始形成,短信已成为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短信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它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表现方式和新鲜活力。同时,短信文化的不足也日见端倪,为短信文化的进一步走向市场和生活埋下隐患。因此,我们务必树立新型的科学发展观,使短信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为平台,借助电视传媒手段,产生了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普及热的"易中天现象".这股文化信息传播潮流是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方面适应社会时代宏观背景、契合社会文化心理趋向的产物,透露出社会文化心理的最新气息,也体现出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信息传播改革方向,在人性化、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等方面给予现代语言文化信息传播许多启示和期望.  相似文献   

13.
流行词语"非常+名词"的社会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对流行词语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认识现代汉语变化的轨迹。“非常”一词之所以流行,正是在于它所携带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们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黎畅 《海外英语》2014,(18):244-246,285
Code-switching, a natural phenomenon that consists of alternating two or more languages in bilinguals’ discours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examined in its oral production. For over three decades,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emphasized on its form,meaning, and grammatical patterns. However, very little research focuses on code-switching in short message form. Code switching is a quite common phenomenon. As cell phones become the communication tools used by people more frequently, short message language(SM) attracts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de switching in the SM language, it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more about its use and explore more information for our study.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观点阐述了语言或符号的互动,提出了“理想的言语情境”这一概念,他的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话语、交往扣文化规范。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逻辑起点,着力分析大众化的短信息文化扣其后现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手机短信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语言形式的变异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态。手机短信文本蕴涵了丰富的现代汉语资源,以特殊的“文本”方式演绎着它的魅力。着重分析手机短信息语言语表特征的偏离,包括语形、语音的变异所导致的语言陌生化以及其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17.
短信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信文学研究相对于短信文学的发展是滞后的,也不够深入和系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为:一是对于短信文学身份的确认问题。一些作家和批评家主要是感悟即兴式的,缺乏从学理的角度进行卓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认定。二是对于短信文学的特征的分析。虽然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于短信文学的特点作出了归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短信文学的特点,但都显得偏于一隅,不够全面,有的甚至是不够准确,或是未抓住短信文学的本质特征。三是对于短信文学的分类。各家在对短信文学分类的时候,主要是标准不统一,类别过于粗略,从文体方面关注不够。四是对于短信文学的修辞学分析。除少量文献涉及的修辞方法较为丰富以外,其它均未能充分反映短信文学修辞运用的全貌,对于修辞表现的新动向也关注不够。另外,存在许多空白或涉足不深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种社会思想文化的承栽体,必然因其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的差异和所承栽的政治、经济、历史与习俗等文化因子的差异而产生某种优劣感,体现出某种“优势语言”对“劣势语言”的歧视与偏见,这就是所谓语言中的歧视性问题。语言的歧视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在特定的社会语境的影响与作用下产生,必将随着社会语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9.
关于节目主持语言,目前广播电视界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节目主持语言只须辞能达意,语气亲切、自然即可,甚至为了使受众参与,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应该“越生活越好”、“越自然越好”、“有点口音更亲切”。其实,这是对节目主持语言“生活化”的偏见,应当及早摈除。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高校青年大学生手机使用率的提高,由于手机而引发的校园短信文化也逐渐成为高校具有明显青年特色的文化的风景线.本文试着对手机文化的内容、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来应对各种社会诱惑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