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元话本以其口语性强的特点而成为近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语料,《碾玉观音》被学术界公认为宋元话本的压卷之作,是宋代小说话本的名篇。以《碾玉观音》为语料,对其中的动词及其动词性结构进行研究,力求揭示出《碾玉观音》中动词的特色,并探求其发展源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奇·碾玉观音》是林语堂根据《京本通俗小说》中同名话本小说改编而成。原作主要叙写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重编之后,林语堂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故事的戏剧性转移到新的矛盾上,即艺术与爱情、人生之关系。《碾玉观音》的改编在《中国传奇》中较有代表性,探讨此篇的改编艺术有助于对《中国传奇》整部作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宋元话本《碾玉观音》中女主人公璩秀秀并非像很多学者公认的那样,是一个反封建和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女性。本文从作品的内容、主题等方面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再分析,认为璩秀秀实际上是一个精明大胆的青春欲女的形象,作者对她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4.
《崔待诏生死冤家》是三言中经典篇章,它改编于宋元话本《碾玉观音》。其中小说的主要人物璩秀秀,极具个性魅力,她追求爱情婚姻的自主与平等,追求男女自由结合的幸福婚姻,打破了旧礼教“贞”“烈”妇女观,确认追求情欲的合理要求,发动对禁欲主义封建道德的挑战;同时在她的身上又集中反映了封建时代女性受摧残,受迫害的悲惨命运。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曙光,又看到黑暗势力的残酷与冷漠,值得我们同情与深思!  相似文献   

5.
一、戏剧创作 《来自凤凰镇的人》(1963) 《孙飞虎抢亲》(1965) 《碾玉观音》(1967) 《红鼻子》(1969) 《申生》(1971) 《一口箱子》(1973)  相似文献   

6.
宋元话本《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形象。她虽然产生于南宋时期都市化和理学思潮勃兴的时代,却包含有近代人学因素在内。从她两次与崔宁的私奔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身上体现出来的自然人的要求,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市民的快乐主义的特征:她体现了市民世俗化思的幸福观色人生观以及市民理想的超越性要求。这超越虽然缺乏浪漫的情调,但更能带来人的真正解放,因而是更有人学价值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宋元话本中的两个女性--翠莲与秀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清平山堂话本>,清代的<京本通俗小说>是明清话本的集大成者.代表性的篇目是<快嘴李翠莲记>、<碾玉观音>;最具妇女文学形象的是李翠莲和璩秀秀.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学形象的最基本的思想倾向反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自由.艺术表现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是性格的鲜明生动性;二是形象的特殊浪漫性;三是话本的民俗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范宁先生为《话本选》写的《序言》,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观念来分析话本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该文对话本艺术特点的分析,深入到文本内部,探讨了话本作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其中关于话本小说中情节偶然性的论述具有启发意义,对《京本通俗小说》的看法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关于《两拍》体裁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拟话本的困惑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明时代,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分化,逐渐明朗成演唱的戏剧和传诵的小说。鲁迅先生称此前此后模拟话本的小说为“拟话本”。这一出自《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概念屡经变化,其界限被随意划改,最后变成了如《辞海》所言的很宽的模糊概念:“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代表作则为如冯梦龙之《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两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由鲁迅先生这一观点出发,则有种种派生的说法。如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实际上就是白话短篇小说”;范宁《<话本选>序》中说的“宋文人编‘话本’,目的是预  相似文献   

10.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话本小说,也是现存宋元讲史话本中较为完整的一部作品。文章紧密结合作品所处的宗教历史背景,从作品中多处体现的佛道思想及所蕴含的天命观这一方向切入,以实例为印证,试对整部作品进行剖析,来发掘其文学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时代,相继产生了一大批古典小说名著。施耐庵、罗贯中根据宋、元话本和杂剧中的水浒故事所编著的反映北宋末年宋江等梁山起义盛衰过程的《水浒》,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话本、拟话本小说研究者大多认为,《三言》是宋、元、明话本的编辑和加工,其中有少部分为冯梦龙的创作;而《二拍》则是凌濛初(1580—1644)的创作。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第3册)认为,《二拍》“实际上是两本创作集”(第972页)。其根据是凌濛初在《拍案惊奇序》中说过,冯梦龙将“宋元旧种”“搜括殆尽”,所以他“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诙谐者,演而畅之”,乃成《拍案惊奇》。其实,说话人的底本——话本,不只宋、元有,明代也有;就是近代扬州著名艺人王少堂学艺时,他的师父传授给他的书段子也有底本即话本。凌濛初作为话本的爱好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说 :诗歌的对立面并非散文 ,纯粹的散文如同诗歌一样是诗意的。思想之音必须是诗意的。先请大家欣赏 2 0 0 0年高考作文的两个精彩片段。片断一 :更深夜静时 ,寂寂无人处 ,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 :“这世界是什么 ?”我知道 ,那是不安分的心在叩问灵魂。世界是什么 ?数千年前 ,尼罗河畔 ,那些长髯飘飘的学者们便在争论这个难题。有的说 ,世界是火 ,有火才有生命 ;有的说……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 ,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 ,“春已归去 ,不知那搭儿是春住 ?”王观说 ,春是到江南去了 ,“若到…  相似文献   

14.
温庭筠有部小说集<乾(月巽)子>,其中的<华州参军>通过男女主人公三合三离的爱情彰显出情感至上的情爱观,艺术上亦有独特之处.<华州参军>的情节结构以及其中蕴含的市民化审美趣味直接影响了宋代话本<碾玉观音>.作为一颗长期蒙尘的珍珠,<华州参军>应当引起古代小说特别是唐传奇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东西”一词出现在唐朝以后。在元朝的白话作品中大量使用,一些被指认为“(南)宋话本”的话本中也有“东西”一词,很明显,“东西”流行于元代,但或许在南宋时已经出现。因此,“东西”一词最早只能出现于五代至宋之间。  相似文献   

16.
《宝文堂书目》作为明代的私人藏书目录,其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代话本。“三言”也吸收了宋代话本的精华,各家小说史均有论述。《宝文堂书目》作为宋元明话本、拟话本传藏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三言”有很多类似之处。“三言”在吸收元明新作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宋话本小说,这其中《宝文堂书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宣和遗事》)是讲史话本,宋代无名氏作。人称代词的礼貌式在《宣和遗事》中运用非常普遍,本文从从自称、对称两个方面对《宣和遗事》中人称代词的礼貌式加以来描述。总体而言,其人称代词的礼貌式是自称与对称不同,坚持尊人卑己的原则,呈现出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图说佟大为     
姓名:佟大为身高:180CM体重:70KG出生日期:2月3日出生地点:辽宁抚顺星座:水瓶喜爱的食物:鱼类喜爱的饮品:柠檬茶喜爱的饰物:皮质休闲挂件喜爱的颜色:黑、白喜爱的运动:游泳个人愿望:拍好每一部戏成名作:电视剧《玉观音》电影作品:《我爱你》电视作品:《婶娘》《少年包青天》《海洋馆的约会》《世纪人生》《玉观音》《一网情深》《红粉世家》图说佟大为@江泓  相似文献   

19.
宋话本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对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历史小说影响很大,其艺术构思更是为后人所称道。保存在《京本通俗小说》中的话本《错斩崔宁》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20.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