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摔跤滚桥技术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滚桥技术的动作结构,通过杠杆原理和稳定角原理对跪撑进行分析。对滚桥技术的训练主要是进行基本功、专项身体素质和约束练习的训练。同时也对滚桥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在国际式摔跤(古典式、自由式)比赛中,滚桥技术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摔跤规则更加注重跪撑角斗的情况下,滚桥技术以其易于得到把位,易于发力使用,而被绝大多数运动员所采用。据全国、亚洲乃至更高级别的摔跤比赛情况统计,滚桥的得分率都是很高的,大有得滚桥者,得天下之势。另外,使用滚桥动作的把位也越来越多:如抱腰滚桥、抱胸滚桥、锁单臂滚桥等。但万变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主研发的摔跤滚桥测力系统结合定点摄像技术和表面肌电采集技术,对10名男子古典式摔跤一级运动员滚桥技术的动力学、运动学、表面肌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滚桥技术的力量峰值出现在69°,运动员的滚桥技术峰值扭矩可达自身体质量的(2.11±0.64)倍。②右腹外斜肌和右臀大肌的肌肉激活持续时间最长,分别达5.83 s和5.94 s。③右股直肌、右腹外斜肌、右臀大肌分别在0~90°、0~120°、0~180°范围内做功水平显著高于对侧,左背阔肌在0~30°和120~180°范围内做功水平高于对侧。提示:①在滚桥技术初期,假人滚动的力量主要由双腿蹬伸迅速过渡到右腿侧向蹬伸用力、躯干右旋体位下左旋用力、左臂随躯干左旋方向提拉假人用力构成。②30°后,假人滚动的力量主要由右腿髋、膝关节伸展肌群和躯干左旋肌群收缩用力构成,在约69°时呈现滚桥技术峰值力量体位,此后滚桥力量持续减小。③120°后,假人滚动的力量主要由左肩伸展的拉动假人动作和右髋伸展的挺髋动作用力构成。  相似文献   

4.
在2002年全国摔跤冠军赛,前三名比赛中,各运动员之间的实力不相上下,比分相差都很小,站立摔得分相当困难,因此滚桥是运动员得分的常用动作。一些跪撑角斗相当好的运动员,充分运用比赛的规则,合理运用一些技战术,造成对手的多次消极而罚跪撑,并运用滚桥技术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近年来,我国摔跤运动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古典式摔跤尤其突出,在几次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古典式摔跤的进攻技术比较集中,站立摔以过胸和过背为主,而跪撑角斗中的主要进攻技术就是“滚桥”。“滚桥”在比赛中使用次数之多,成功率之高,超过了任何一项  相似文献   

6.
刘三孩 《精武》2014,(36):215-215
古典式摔跤是两个人徒手直接接触对抗过程中进行较量的一种体育运动,在摔跤比赛中选手可以根据个人的实力,灵活的运用滚桥技术,将对手摔倒在地,进而取得胜利。摔跤运动是集合了智力和体力于一体的一项竞技性很强的项目。滚桥是摔跤运动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技术动作,该文将详细介绍古典式摔跤滚桥技术的动作结构,并对该技术在摔跤比赛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亚洲锦标赛看我国自由式摔跤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9年亚洲自由式摔跤锦标赛中外运动员使用技术及得分情况的统计表明:当今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使用的站立技术主要是抱单腿摔、抱双腿摔和压颈转移,跪撑的主要技术是滚桥和骑缠接滚桥,其次是交叉握小腿。鉴于我国运动员被判消极和被警告次数过多,建议平时加大体能训练的力度,加大国内比赛裁判员执法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捧跤运动的不断发展.比赛规则不断改进,跪撑角斗技术的增多,对运动员跪撑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跪撑的实力和技术则成了比赛中决胜的关踺。而滚桥技术则是自由式摔跤比赛中最常见、得分最多的跪撑动作。本文通过对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赛场调查、收集资抖和技术统计进行研究分析。说明滚桥技术住自由式捧跤比赛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训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专门研制的摔跤测力装置,对过胸摔、挟颈背、拉臂转移和滚桥技术动作开始发力的力学特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动作开始的发力具有力值大和力的梯度大的特点,均有爆发用力的特征。其中过胸摔和滚桥主要把位发力最大,其总合力和力的梯度也最大。  相似文献   

10.
浅谈后抱腰滚桥技术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滚桥技术是国际式摔跤最常用的技术之一。也是在比赛中使用最多的技术之一。当今滚桥技术是朝着实用性高、得分率高、简单易行的联合型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2006年全国古典式摔跤锦标赛跪撑技术进行统计,分析古典式摔跤跪撑技术的发展方向,结果显示:使用跪撑技术成功与否是获得古典摔跤比赛胜利的关键,而在跪撑技术的使用中又侧重于滚桥和提抱之两种跪撑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12.
古典式摔跤跪撑技术的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强 《体育科技》2003,24(1):31-33
对 2 0 0 0年全国古典式摔跤锦标赛跪撑技术进行统计 ,分析古典式摔跤跪撑技术的发展趋向 ,结果显示 :使用跪撑技术成功与否是获得古典式摔跤比赛胜利的关键 ,而在跪撑技术的使用中又侧重于滚桥和提抱这两种跪撑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13.
从摔跤规则演变看我国古典式摔跤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摔跤新规则的特点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 ,结合九运会比赛执行新规则后的技术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古典式摔跤站立技术的各种手法“转移”和“过胸摔”技术使用率和成功率都高于其它技术 ;古典式摔跤跪撑技术的“滚桥”和“提抱”技术是得分的主要手段 ,跪撑技术是比赛决定胜负的重要手段。预测了我国古典式摔跤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一、受伤原因 (1)思想麻痹。对损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双人配合练习时,主动一方动作突然速度加快,被动一方思想不集中放松,反应慢而受伤。例如《抱腰滚桥》是常用技术,被动一方的腹肌放松被突然滚桥,肋骨及肋软骨被挤压,顶撞受伤。  相似文献   

15.
在2002年全国摔跤冠军赛,前三名比赛中,各运动员之间的实力不相上下,比分相差都很小,站立摔得分相当困难,因此滚桥是运动员得分的常用动作。一些跪撑角斗相当好的运动员,充分运用比赛的规则,合理运用一些技战术,造成对手的多次消极而罚跪撑,  相似文献   

16.
力量训练对摔跤队员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科学基础 摔跤运动员需要的力量素质,其特征较为复杂。从参与完成“搂抱”、“转移”、“转体”、“折”、“提抱”、“滚桥”、“反攻”等技术动作的肌肉数量来讲,需要全身94%以上的肌肉参与活动;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根据场上形势,瞬间做出进攻与防守、控制与反控制的变化,肌肉收缩随时会表现出向心、离心、等收缩特点;  相似文献   

17.
《湖北体育科技》2017,(11):1002-1004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第13届全运会女子自由式摔跤预赛中48KG级别前十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站立技术的使用次数和得分明显高于跪撑技术,而跪撑技术的成功率高于站立技术;技术使用的得分比例高于失分比例;站立技术在使用次数、成功次数、得分上保持较大的一致性,而跪撑技术的使用差别非常大,主要集中在滚桥技术,其次是锁臂和反抱技术;摔跤比赛的胜利既要有高超的进攻能力,又要有具备优越的防守能力,既要保证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与连贯性,又要熟练掌握攻防反技术,同时良好的体能素质是确保比赛胜利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国际摔联在16年前确立了“快速主动,全面连贯,勇猛顽强”的现代摔跤竞技方针后,国际跤坛掀起了深入研究摔跤技战术的热潮,随之竞赛规则也在不断地演变,形成一个“以攻为主,攻、防、反兼备”的训练指导思想,促使比赛中攻防之间的矛盾激化,因而迫使进攻、防守、反攻间的转换速度加快,真实的进攻意图更加隐蔽。各国运动员在比赛中以激烈对抗、快速多变的风格展示各自的风采,特别是在跪撑角斗中以后抱腰技术为主要得分手段的进攻技术,充分显示了威力,连续提抱接连滚桥的能力非常突出,这一能  相似文献   

19.
衔接技术是铅球技术的重要环节,是连接滑步技术与最后用力技术的关键。正确掌握这一项技术是完整推铅球技术的核心。衔接技术又叫过渡步技术,近几年来,对优秀运动员推铅球的衔接技术已有很多分析。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衔接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目的在于阐明衔接技术的要领以及衔接技术与滑步技术、预行速度、重心移动轨迹等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使整体技术更加符合运动技术原理,以提高运动员的动成绩。  相似文献   

20.
基本技术是掌握游泳技术中高难度动作和新技术的基础,准确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对全面掌握游泳技术、发展新技术、提高战术训练质量和运动成绩有着重要意义。游泳基本技术指四种姿势的划手、打腿、分解、出发、到边冲刺等技术。基本技术训练是指把这些基本技术分解为一些最简单的,难度低的技术环节,按特定的顺序进行组合,以达到掌握规范的完整技术方法,通过基本技术来提高完整技术的过程。在每节课、每周、每一阶段都要建立技术训练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技术问题,因为基本技术训练是集体进行的,解决技术规范问题的方法,有别于技术的个别纠正,必须首先解决共性问题,建立技术动作目标。根据儿童游泳训练首先是以运动员接受能力为前提,以合理适用和协调性减少内耗的方法进行,规范技术是先进技术的基础,做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技术训练,是当今科学的基础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