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对汉字隶变的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从笔势和结构两方面探讨了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在笔势方面,隶书系统用笔画代替了小篆系统中匀圆均称弯曲的线条,隶书系统在小篆系统没有勾挑的情况下凭空加弯,隶书系统出现波势。在结构方面,从小篆系统到隶书系统出现了四种变化,分别是省变、转变、讹变和突变。  相似文献   

2.
正首先来谈谈篆隶书用笔的演变过程。篆书只有画,没有点,有短画、长画、横画、竖画,用笔方法只有一种,方向可以改变。隶书除了画以外,多了一个蚕头雁尾,也就是波挑,还有一个反方向的掠笔。此外,还有一些点的感觉,有的"点"已有一些呼应感。篆书的笔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简单的笔法,即最单纯的笔法。在艺术院校里,篆书的训练只用十天就能达到相当的水平,但不等于十天以后就不  相似文献   

3.
紧靠汉碑打好基础 张友福先生的隶书,运笔藏头护尾,行笔沉稳,一丝不苟,写出了隶书的基本笔法.结体自然,无板滞之累.章法上有创新的追求. 以下三点不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溯自汉代篆书演变为隶书,大行于世以后,乃又有草书,解散隶体,以趋简易,惟隶书笔法之波碟依旧。因可施于章奏,故有章草之名。魏晋以后,书体又有变易,隶书去其波碟,又略变其笔画而为真书,后世谓之楷书;草书则走笔流转圆浑,既无波碟,又渐去隶书原形,如晋宋人所书,世称为今草。下至唐代,乃又有大草出现,曲折缭绕,粗具字形而已。至于章草,则书之者日稀。迨至宋  相似文献   

5.
正隶书是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既是篆书的快写,又是楷书、行书、草书的源头。其笔法、结字、章法相对其他书体来说比较严谨、简易,能使初学者更容易走进书法的世界。掌握好隶书这种书体,对将来进一步学习书法很有帮助。笔法。隶书改变了篆书(尤其是小篆)笔法单一少变的状况,使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有了变化,而且笔锋的提按动作加大,形成了代表性的笔画"蚕头燕尾"及收笔处明显的"左波右磔",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6.
正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仅就书法本体而言,需要经过选帖、临摹、读帖、思考、创作等过程。其中创作是结果,前几项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选帖。以隶书为例,可选择比较规范的《乙瑛碑》为范本,因为《乙瑛碑》的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方中兼扁,线条横平竖直,蚕头雁尾的隶书特征明显。其基本上包含了隶书的用笔、结体诸要  相似文献   

7.
三、波画的写法 隶书中将那些带波脚的长横称为波画,波画是非常优美和最能体现隶书特征的笔画. (一)书写步骤 如图8-1所示,波画的写法可分解为四个步骤: 1.向左下方逆入,下笔要比写平画重一些,以求与波脚对称,入笔更加靠右,逆势更大. 2.转锋或折锋向右行笔.转锋或折锋时笔管稍微向右倾斜,渐行渐将笔管竖直,并把入笔处笔锋藏住.笔锋至中腹轻轻上提,使波画中腹变轻上拱.波画的顶端可方可圆,可介于方圆之间.  相似文献   

8.
在距今环江县东兴乡政府驻地东南方向约四华里处的一座山峰巨石之上,有古人镌刻的“汉马伏波寓此”六个约七寸见方的大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环江东兴的“马援碑”。经实地勘查,它引起了笔者的如下思考: 首先,镌刻在巨石上的“汉马伏波寓此”,从字体上看,是楷书而不是隶书!从纯书法上观察这几个字,根本不是汉代隶书的笔法,也不是宋元以前的楷书字体,倒象风行于明  相似文献   

9.
(十二)[作品名称]隶书八言联[作者姓名]许志成(晋江安海子江中学初一年)[作品综述]此幅隶书点画清晰自然,中锋行笔,笔画不刻意追求“蚕头雁尾”而随意写出,线条清丽且显示出一定的力度;章法明快协调,落款、钤印皆恰到  相似文献   

10.
正改进用笔方法提高线条质量姜胜仁书友的隶书,线条圆劲,笔画厚重。结体方正,气格宏大。章法紧密丰茂,雄伟壮阔。此作如能改善用笔,还能向上拔节。一、线条要有粗细、轻重的变化,克服单一化。二、波画、捺画要完备。波画和捺画,是隶书标志性的笔画,要通过有效地提按,充分地表达出来。三、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不断地调整笔锋。行笔中需有顿挫、提按、快慢,克服直来直去刨床式的运行,从而把线条写得生动丰富。  相似文献   

11.
临帖靠帖 再上台阶 戴贤德先生的隶书,书写时心态平静,用笔放松,笔画温润平和,无剑拔弩张之气.正文布局字疏行紧,整体合度. 以下三点不足,望能改进. 一、临帖不够,笔画单调.特别是隶书标致性的笔画——波画、捺画,写得不厚重、不突出、不到位. 二、字体偏高,缺少横向张力,立字不稳. 三、"裹"字的写法不妥. 大刀阔斧 稍欠韵度 黄以功先生的隶书,用笔洒脱,笔锋杀纸,笔画硬朗.字体飞展,体势放达,结构宽博大气.章法空疏,整体有气魄. 有三点意见,尚望留心.  相似文献   

12.
“隶书”含义,古今有别。古人所说“隶书”是指真书或正书,此三名曾长期通用过,亦即今人所谓的“楷书”;今人所说“隶书”是指汉碑字体,古人叫做“八分”,二王的八分书迹在唐代仍有流传但不受重视。断言《兰亭序》毫无“隶书笔意”,非王羲之所书,这样从现代用语的习惯出发去解释古代文献,并以此来否定《兰亭序》,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张明堂的隶书书法风格独特,人称"铁笔隶书"。"铁笔隶书"既有汉碑典雅、庄重的形态,又有汉简、帛书潇洒飘逸的神韵,更有甲骨、金石文字的筋骨和意趣。"铁笔隶书"源自中国传统书法的隶变,诠释了隶书书法的深刻内涵,是当今书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邹德忠     
邹德忠,笔名齐惠,别署知不知子。1938年2月生于山东烟台,原为中国书协组联部主任,中国书协理事,现为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邹德忠书法,篆、隶、行、草兼擅。隶书以汉隶为基础,参入篆书、简椟、魏碑笔意,撇捺的分披,波横的灵动,间出飞白和渗化,丰富了隶书的笔墨韵致,结体融入篆书、简椟的结构,反古出新,新人耳目,他书写精熟率意,  相似文献   

15.
正张志勇书友的隶书条幅取法汉代《曹全碑》。用笔比较精到,结体中规中矩,字距、行距安排妥帖,落款、钤印也较统一,整体和谐。建议作者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有些点画,尤其是雁尾的处理略显生硬,还需熟练掌握。二是结体有些单调且过于紧凑,需再求丰富开阔。要注意,汉字"随字赋形"的原理在隶书中的体现也很明显,应注意字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曹洪 《运城学院学报》2005,23(3):100-101
当前,无论各种书法展览还是创作队伍,无论人展作品还是获奖作者,无论作品数量还是作品质量,隶书作品似乎无法与行草作品比肩,这样的现实好像是隶书发展的悲哀。隶书恼苦何出?出路何在?但倘若回顾当代隶书的发展历程,便可理清其发展轨迹与趋势。  相似文献   

17.
摒弃俗写追求纯正涂文治先生的隶书作品基本上掌握了隶书的用笔方法,挥毫驭墨比较熟练。行笔沉稳,笔画舒展自如,尤其是波画、捺画敢于肆展,线条质量较高,具备了一定的书写能力。结体活脱,主笔突出,分背取势,结字毫无板滞之累。正文布局妥贴,字距大于行距,分行布白比较讲究。  相似文献   

18.
正林德宾此件隶书对联师法汉代《礼器碑》,不乏流畅。结构稳重用笔精到醇和,追求金石气又和钤印位置恰当,是端正,十个字和谐妥帖,落款一件十分难得的佳作。唯两处小疵需注意:一是笔二是隶书的典型性"怡"字竖心旁写法要雅致,有待改进。画"蚕头雁尾"中横的波动略显生硬,陈锦坚书友的草书作品,以平正体势为基调,用笔流畅洒脱,结字于平正中有大小收放之变化,章法整齐和谐,尤其注重一行之间和  相似文献   

19.
隶书充分反映出了汉字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属性。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书在其中萌生。到西汉时期,隶书趋于定型和成熟。在使用过程中,隶书达到实用和美的和谐统一。东汉碑刻文字说明其艺术性达到高峰。隶书最终以美为归宿。隶书的艺术性,使其具有强大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隶书掠笔论     
掠笔是隶书中代表性笔画之一,取意于擦过、拂过,在笔势上锋利左出,在用锋上多变化,在"曲折其锋"中尽能事。其划分为:平掠、竖掠、弯掠、斜弯掠、斜直掠五种,是根据掠笔大体表现出来的形状分类,有益于学习者把握其形。另外掠笔的向左与波画的向右,在"雁不双飞,掠不同放"中产生了阴阳的对比,在维持结字平衡的同时,增强了隶书的横势。这些基本规律并没有否定隶书创作的艺术丰富性,而是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