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佳 《华章》2012,(15)
华人从19世纪50年代踏上美国以来,历经了历史上最残酷的排华运动.本文从东西方文化冲突这个视角,透视其产生的最终根源.总的说来,华人自身没有融入西方文化,而是主动排斥融入美国社会.同样,西方人对于传统的东方文化不理解,对东方文化带有很大的偏见和歧视.加上1870年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华人不得不接受被排挤被疏离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纵观美国华人的发展历程,教育在改变华人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种族面貌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华人自觉地以教育作为自我改善的手段,以教育作为反歧视、争取教育平等的武器,最终取得今日的辉煌成就。美国华人从教育上走向成功,不是美国制度恩赐的从天而降的“神话”,而是美国华人为争取受教育权抗争不止以及不断通过教育自我改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布莱特·哈特(1836-1902)是较早地将华人移民写进自己文学作品的西部"乡土文学"作家。哈特笔下的华人形象总是神秘诡异,不可捉摸。尽管如此,他却认为华人身上有着连美国人都自愧不如的优点,而且还借助幽默含蓄的方式,对当时美国西部白人对华人的种族主义言行和华人所遭受的各种歧视和迫害,表达出了强烈地嘲讽和深切地同情,这些在排华浪潮甚嚣尘上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都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同许多同时代的美国作家一样,囿于历史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需求以及作家本人生活经历和特殊创作习惯,哈特笔下的华人形象仍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夸张、歪曲、轻视甚至偏见的色彩,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其内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为文本,以早期华人来美艰辛的创业故事为背景,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东方文化所遭受的美国主流文化的排挤和歧视,同时表现了作者作为边缘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移民在美国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华人的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使他们成为受欢迎的廉价劳动力,也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比其他少数族裔更多的歧视和排挤,甚至连政府也制定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移民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中国佬>中追溯了历代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反映了华人从未被当作真正的美国公民,他们所受的待遇总是与"中国"发生关联,他们的社会地位深受中美关系的牵制的史实.  相似文献   

6.
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移民在美国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华人的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使他们成为受欢迎的廉价劳动力,也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比其他少数族裔更多的歧视和排挤,甚至连政府也制定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移民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中国佬》中追溯了历代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反映了华人从未被当作真正的美国公民,他们所受的待遇总是与“中国”发生关联,他们的社会地位深受中美关系的牵制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缅北华人青少年教育不均衡发展会从根本上制约缅北华人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努力消除缅甸民族歧视,思考并确立教育制度,加强与缅北华人教育合作,努力推进缅北华人青少年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林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84-85,91
早期的华人移民在美国受尽排挤和歧视,基本上处于失声状态;而东方主义者为了巩固及加强其中心霸主地位,对其进行刻板化描写,严重地扭曲了华人的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结合东方主义理论和巴巴关于刻板化描写的批评分析了华人移民被刻板化描写的原因,最为典型的几个刻板形象及其造成的后果,同时指出华裔美国人正在积极地重塑自身的形象,重新定位自己在美国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东方主义是后殖民文学批评的核心理论。东方主义把东方和西方对立开来,认为西优东劣,西方代表着先进、成熟、理性,东方则是落后、幼稚、非理性。东方主义根植于欧洲社会的文学文化中,主宰了西方社会对东方的认识与想象。在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误解和歧视暗含了东方主义的观念。随着华裔文学的发展,一部分华裔作家选择了主动发出华人自己的声音,对东方主义发起挑战。汤亭亭是新生代华裔美国作家的代表人物,本文解读其著名短篇《无名女人》,试图表明汤亭亭的写作既有对东方主义解构和超越的部分,也有东方主义的建构残余,也说明了美国华裔文学对东方主义的克服非一朝一夕之功。  相似文献   

10.
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这100多年里,美国政府的华侨政策经过了“歧视一松动一基本放宽”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与百多年里美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旅美华人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美国政府对种族问题认识的逐步改变等因素分不开。美国政府的华人华侨政策,决定了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而美国华人社会自身的变化也影响了美国华侨政策的制定和变化。探讨两者间百多年来互相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对今天来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长达60多年的美国排华反华政策的影响下,早期的美籍华人成为了这一政策的牺牲品。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其处女作《骨》中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种族歧视制度下华裔的艰难生活,强烈谴责了历史上美国反华排华的移民政策给华裔造成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罗俊红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80-82,94
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排外主义运动在华人移民问题上再起狂澜。以往学者主要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解释美国排华浪潮,其实美国天生的种族主义倾向才是排华兴起的根本原因,现拟从种族优越论、种族文化歧视和美国传教士的种族偏见三个方面来探讨全美排华浪潮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苦行记》表现了19世纪美国西部的社会生活。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种族伦理叙事和马克·吐温对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的种族伦理观,指出19世纪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遭受了来自美国主流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马克·吐温对印第安人进行极力丑化,表现出极度的仇视。对华人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华人负面形象的塑造仍然流露出白人种族的优越意识和文化优越感。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儿女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他们甚至憎恶自己的华裔身份,消极地评价自我,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美国出身、成长的华裔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心理的表现。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儿女的自卑心理及其成因、表现、后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卑的补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主流社会对她作品的种族主义误读,汤亭亭在她的第三本小说《孙行者:他的伪书》里塑造了一位反传统,反战,反种族歧视的华裔嬉皮士形象,用以挑战和颠覆丑陋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分析主人翁阿新是中国猴王,华人垮掉派和美国诗人瓦尔特·惠特曼三者精神的综合体,来表明华裔作家汤亭亭用她的作品向美国主流社会的种族主义宣战,指出不能仅以种族特征去界定一个人,人是可以跨越文化之间的界限的,因此种族主义的存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是近年来受人瞩目的小说家,身处中美文化交叉点之上,以其切身的体会,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喜福会》.这部小说所塑造的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甚至憎恨华裔身份,消极评价、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情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谭恩美借其独特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通过《喜福会》展现了第一代华裔女性在中国封建男权制下所遭受的残酷压迫,从而对男权制进行了颠覆;又通过对第二代华裔女性形象塑造,以揭示她们在异国所遭受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文章分析了两代美国华裔女性从沉默走向觉醒,在不断抗争中探寻自我的艰辛历程;在男权和种族的樊篱下,美国华裔女性展现了坚强、独立、智慧的优秀现代女性品质。  相似文献   

18.
在谈论9·11事件带来的影响时,美国国内的穆斯林少数族群很少被人提起。然而,此次恐怖袭击却对这个在美国拥有数百万人口的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美国官方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诸多方面对穆斯林群体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中亦充斥着针对该群体的言语虐待、恐吓威胁、非言语敌意、就业偏见与歧视等。从历史上看,每当美国面临国家危机时,其国内的种族排斥倾向就会加强。9.11事件后美国穆斯林群体的遭遇也符合这一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