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韩愈"抗颜为师"并作《师说》缘于教育危机的背景。教育危机的产生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原因。而危机具体表现为"古道"不存、误解师之年岁和道的关系、混淆了"小学"和"大道"区别。韩愈为化解危机作了多方面努力:探寻"道"之本义;探索教育手段;钻研儒家经义。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这里的"道",应是指儒家之道;"师",应当看作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道为师"、"把道当做老师"。所以这样解释,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3.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陈军 《上海教育》2015,(7):74-76
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师"存在的地方;"道"即是"师"。"道"在天地,天地即为师;"道"在万物,万物即为"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师道"一体的理念。"师道一体"的另一意义是,肩负着"道"的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这样一种人,也称其为"师"。虽然这个"师"不过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入而已,但是,由于他起到引导、激励、校正学习的作用,在"传""授""解"上有独特功能,因此,他自然是求道之师,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5.
<师说>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不倒翁". 随便问一个高中生,他都知道,<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而韩愈位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苏轼曾赞誉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可不是一般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也是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文中,针对中唐时期社会众人"耻学于师"而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陋习和一旦"从师学道"就会招致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的弊端,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倡导人们要"尊师学道"。何为"道"?文章注解为"儒家之道"。韩愈在《重答张籍书》一文中,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师说》一文是他的教育学专论,对教师理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从儒家的道统出发,阐明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则体现了他以学问为本、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追求。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韩愈曾有<师说>留世,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论断也一直为后人所引用和诠释.然而,韩愈提出的有关教师的思想从内在的精神上来说是卓越的和"超现实"的,这一点既是其具有久远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同时,也是其作为教师理论的局限之所在--缺乏对教师发展的实用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一千多年前,韩愈就为我们指出了"师道"的理想境界:教学相长,共同成长.遗憾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细读文本,剖字析句,老师牵着学生走的"高控型"课堂,却是今天语文课堂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一、导师制简介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其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还没有近代课堂形式的教学模式时候,一个教师往往一次只能带几个学生,那是教师即"导师",教师的教和导,学生的学与研是融合在一起。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还特别重视的是言传身教。韩愈的《师说》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肯定了为师的责任。他把传道放在教师职责的首位。而"道"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既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