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成为了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新的里程碑。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历了20年。在这20年中,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双方的身份角色也在不断变化。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分析方法,对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进行分析,归纳出双方身份定位的变化以及共有合作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东盟自成立以来获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东盟经济合作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东盟经济合作飞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东盟内部国家有着强烈的经济合作意愿以及外部国家态度上的转变是东盟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建构主义认为,这主要归因于双方观念互动得到了加强.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出现了喜人局面,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阻碍双方合作,本文试着用建构主义的合作观来分析双方的文化合作,进一步提出解决双方合作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的意见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与东盟身份认同的产物,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地举办了7届。在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一系列互动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东盟成功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办会机制,并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形成了良性的认同。这种良性的认同是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关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合作的全面展开,合作和传媒发展的力度也逐步加大。21世纪是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渠道。而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传媒发展与合作,更是增进各国相互了解、促进合作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大众媒体的有效传播,才能让东盟各国了解中国,从而加深与东盟各国合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亚洲金融危机使得遭受这场灾难的国家认识到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理上毗邻,在经济上交往频繁,在推动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为了增强双方抵抗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应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问的经济合作,深化我国与东盟闻的友好往来,在此对我国与东盟国家金融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以此促进双方的经济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东盟除了加强以经济为重点的合作外,还拓展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如打击跨国犯罪、禁毒、防治艾滋病、环境保护、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本文以中国东盟禁毒合作为案例,运用国际机制理论评析中国-东盟禁毒合作机制的形成过程及其所面临的挑战.首先,回顾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禁毒的历史,从毒品的生产、运输和消费过程来看中国和东盟禁毒合作的契合点和共识;其次,论述中国-东盟的禁毒合作过程及其对中国-东盟地区合作机制建设的促进作用;最后,分析中国和东盟禁毒合作机制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商务交际是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最为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其成员建立他们的认同。在中国—东盟跨文化商务交际与合作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磨合成本、提升凝聚力和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商务交际与合作的基础。因此,在中国—东盟商务交际与合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多途径构建文化认同,避免、化解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和矛盾、促进国际商务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刘玉成 《广西教育》2013,(35):4-6,23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参与国际化进程,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应立足双边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积极确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取向,即以语言教学为平台,不断拓展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新内涵;以文化认同为教育合作的着力点,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和谐发展;以平衡知识要素为教育合作重心,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是对教育全球化、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积极应对。政府主导、校际交流、校企联合,是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途径。合作模式选择、合作过程中,国家利益以及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追求,是未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中不可回避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自冷战结束以来,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与东盟高度关注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使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增加了新的内容。2003~2005年,中国与东盟在抗击“非典”、印度洋海啸救援和应对禽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合作有待加强,也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建立中国—东盟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形成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互利共赢的格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可以通过政府创造合作条件支持合作,非政府组织创造高校间合作机会,通过双方师生交流夯实合作基础,学校积极探索科研及教学合作方式,各相关主体促进产学合作,利用“一带一路”契机开展多方合作等机制来推进合作。  相似文献   

13.
环境安全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东西方理论研究者的热切关注和争论。东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人口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政治和安全问题,形成了潜在的和现实的地区、跨越边界的冲突。中国与东盟国家随着对本国及本地区的环境安全问题的关注,也开始寻求双边和多边的环境合作以及机制的建设。但以多边主义为趋势的合作机制在东亚地区的构建也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区域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得以改善。在以东盟为基础的区域组织和多边对话中,中国和东盟的双边政治合作进入新阶段,但在某些关键议题上仍存在分歧。政治互动表现为正面和负面的行为模式并存。区域体制变迁、中国和东盟内部因素尤其是安全认知影响着双边关系的发展。从新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看,中国和东盟的政治合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尚需努力,其重点是建立信心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深化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是推动南宁城市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南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重要条件。通过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结构优质化、加工环节的纵深化,产品外销品牌化,拓展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区功能,加快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支柱农业产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全面推进南宁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建设。发展蔗糖、花茶、桑蚕、食用菌、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稻、甜玉米、蔬菜、木薯、香蕉、商品林、茉莉花等产业化种植,建设无公害优质稻基地、优质水果标准化基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和特种水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优质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和无公害牛奶产业化基地。  相似文献   

16.
继续教育国际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专业技术人才支撑诉求的应然选择,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中国——东盟相互之间各个领域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但东盟(ASEAN)是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且其内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定然存在诸多不利于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障碍因素。明晰这些障碍因素,探索切实可行的合作路径,对促进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发展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合作的现实基础与法律进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知识产权合作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非常重要的内容,双方知识产权合作是历史的应然。中国一东盟知识产权合作应该定位于促进成员间知识产权的发展,防止恶性竞争,建立统一、和谐的产权制度和公正、高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同时还要用尽TRIPS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弹性条款,实现微观、中观和宏观多层面、多维度的合作目标。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在这一特定时期,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伴随着中国—东盟经贸格局的演变,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国际经济影响力大幅提升,为新时代双方深化地缘经济合作,加快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重组,全面发挥“陆相型”和“海相型”贸易和资源禀赋优势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但是,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东盟开展地缘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的挑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开展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以全面深化与周边东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开创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地缘政治新局面,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快建设区域协调政策体系;优化双边经济合作的结构;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强化地缘经济关系;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预期、方式及规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晓萍 《高教论坛》2008,(1):3-6,12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预期;其行为方式主要有单边、双边、多边及互认、互动、互控等;现行规则包括磋商、准入、争端和差异性规则。推进中国-东盟教育合作需进一步加强目标机制、磋商机制和服务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各项改革事业中,对外经济交往同样也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科学发展现在中国一东盟合作中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在中国一东盟合作中的落实。不仅有利于减少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的社会成本,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也有利于消除“中国成胁论”,推动“和谐东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