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个性问题也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精神问题。对人的个性的研究和探讨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当代。以解释学的眼光来探究个性问题,是个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着)立足于个性与理解之间的内在关联(系)研究个性,(奠基)开始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特别是他的天才论美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施莱尔马赫在康德天才论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普遍(的)个性解释学理论,为后来的哲学解释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浅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描述了解释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突出各个时期主要问题及观点,特别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真理问题作了阐释。当代哲学解释学的主要贡献即在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3.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本文试图从哲学解释学提出的阅读目的、阅读主体及阅读过程三方面,重新认识任务型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主体和实施过程.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通过学生的主动阅读,真实运用语言、构建知识体系和深化思想.教师设置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前理解、创造性阅读直至解释学循环这一过程,实现学生从知识到思想的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旨趣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悄悄的转向,形成了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分立。就其本性而言,作为解释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作为哲学解释学之研究对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具体科学,哲学解释学属于哲学。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基本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扣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反驳那种认为二者是循环论证的指责,并进一步主张前理解、理解和解释之间构成的解释学循环关系,所袁征的正是作为有限性存在物存在着的人根本的存在特性,为人所特有。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伽达默尔建立了自己的“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具有三种特征:历史性、语言性和实践性。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时代的积极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语言问题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他认为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是解释学的起源和归宿,语言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解释学视野里的理解与语言的普遍性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理解表现为一种对话结构.通过"语言的奇迹"在历史中流传,获得一种"当下对话"的特质或属性,从而与解释者具有"同时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或是表征事物的工具。因此,从索绪尔开始,人们一直关注对语言的内部结构的描写。当人们逐渐将视线从语言内部转向语言外部研究时,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语言观则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即人不可能在语言之外从本质上把握语言。通过解释学对语言工具论的批判,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并非工具,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语言是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一解释学亦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它的核心问题是解读者对被解释文本的解读和理解问题,因而,理解便成为解释学的核心话语。在解释学里,以对待被解释文本的不同观念和看法又可以将其分为新旧两种,分别称为旧解释学和新解释学。旧解释学要求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要抛弃自己  相似文献   

10.
在一种语言文化内部或多种语言文化交际传播的过程中,模因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它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语言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和不同的语境、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模因集合体。同时,普遍语用学的原理给模因语言的理解和翻译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就西方思想史而言,19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年代。来自于多方面的力量-德国唯心主义的、英法科学主义的、普遍神学的、哲学辩证法的,铸就了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多维的和矛盾的个性。任何试图从单一维度界定施莱尔马赫解释学性质的努力,都将是对施莱尔马赫的误解和虐用。他独特地发现了普遍的和恒在的误解,从而终于将只是满足于具体的方法的鄙俗的“特殊的解释学”升华为方法论的恢弘的哲学,施莱尔马赫称“解释学之目标就是最高意义的理解”。他将心理阐释置于语法阐释之后,这不仅丝毫不能证明心理阐释次于语法阐释,恰恰相反,它所透露的是心理阐释对于语法阐释的优先性。推证心理阐释在施莱尔马赫解释学中优先于语法阐释,目的并不在于扬此抑彼,孰为优先的辨析使我们明了施莱尔马赫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堪称现代解释学之父。  相似文献   

12.
13.
讲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主要运用语言对教材文本进行理解和传授。而在解释学中,理解是对文本的解读。透过解释学的视野,讲授被赋予新的蕴涵,具有理解的特征,即都是为了达到共同目的——生成意义,创造一个意义世界,构造师生有意义的生活。在讲授教学法屡遭责难的今天,从解释学的视角审视讲授,定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杨捷  杨玲 《中学教育》2010,(12):8-12
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师生观试图突破传统二元对立和双主体悖论的格局,在理解和对话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和对话为重构师生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便于深入剖析师生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诠释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把握好理解的限度问题,即在怎样的范围内才能正确把握文本或者说历史流传物的意义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西方不同诠释学做出了不同回答,其主要倾向性可做三种形态的划分。其中有追寻作者客观意图、有强调文本自身语言意义以及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强调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但作为文本的意义,它既不单在主体中也不单在客体中,理解活动应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中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16.
诠释学与质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诠释学对教育研究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理解”与“诠释”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前提质的研究是对人的研究,其目标就在于通过理解和诠释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解”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在解释学诞生之初,“理解”主要是指对文本原意的解读,这种对“理解”的认识要求人们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公认的普遍性知识的学习。但随着解释学的发展,“理解”不再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而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对“理解”内涵的深刻揭示其实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不断凸现。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求人们看到不同理解者所具有的独特视野,通过达到理解双方的“视界融合”来生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拉卡托斯作为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科学编史学研究纲领的提出对促进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把认识论解释学与拉卡托斯科学编史学研究纲领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这两种理论特别是对后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英语词汇的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学习的失败是许多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尝试结合现代阐释学,以论述前理解,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给词汇学习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语言课程应该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的核心通识教育课程。语言的工具性及融生理、物理、心理、社会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本质特征,使得语言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课程具备了"通"与"专"和谐统一的特点。与基础教育相比较,知识性、学术性、师范性应贯穿于整个高等师范院校语言通识课程体系的始终。高等师范院校应以此为出发点,拟定语言通识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教材建设与教师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