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译学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译论的影响下开启的,因此,在中国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中西译论比较或中西比较译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国内译学界对中西译论的研究很重视,出了很多成果,但整体上讲,微观研究多于宏观研究,个案研究多于概述性研究,框架或论纲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根据国内中西译论比较研究的实际情况,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中西比较译学的框架进行了尝试性架构,提出了一个中西比较译学论纲,以期为中国当代中西译论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论纲,并服务于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的特点是伴随着反封建一路走来,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的反封建不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取向和发展模式。反封建就不得不提农民问题。中国曾经是个农业大国,而现在是个农民大国。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现代化就是农民的现代化问题,这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显著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革命观是以社会发展超越论为价值内核的历史观。它以农民革命动力论的阶级斗争为动力机制,以斗争哲学为思维惯性,以道德自律为精神支柱。它曾指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使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空想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是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论,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能是不可超越的超越论  相似文献   

4.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及其主要矛盾关系,乃是建构“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根本;《论纲》主张运用本土固有词语概念进行表述,乃是建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史学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必要组成部分,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论纲》及其学术贡献表明:运用本土固有词汇概念,不仅能够建构“三个中国”的古史体系,而且能够真正有助于掌握史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现代化的过程。在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制度问题。农民现代化是消解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必要途径。农民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是使农民向本质回归,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6.
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现代人权意识的形成是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民人权现状出发,分析人权教育在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揭示人权教育应以怎样的姿态作用于农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农村社会学》一书,是吕世辰教授研究农村社会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第一部《准市民论纲》对转向二、三产业,走上城市化道路的农村劳动力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二部《农民流动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对由农民流动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农村社会学》是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又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论纲张静如,杨冠琼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广泛进行,使世界成为一个互为相关的整体,每一个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激烈竞争的网络之中。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共处同一网络之中的局面使落后国家不断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本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知识界和政府十分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热点。文章认为,在20 世纪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两次高潮,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并由此带动了相关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成功解决,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更新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农民,其现代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生活方式现代化是核心和根本.本文试图从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寻求农民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民问题是现代化启动后提出来的,也有随着现代化的实现才能得以解决,它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走出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立足中国农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的特点及种种问题的现状,重新审视当代农民,从战略的高度透析农村农民。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新的视角和新思路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必须重视农民问题──兼论列宁的《论合作制》范毅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无一不十分重视农民问题,特别是列宁在领导新生苏维埃政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是把农民问题与社会主义的成败兴衰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研究列宁的思想,对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社会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都离不开农村土地经济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农业现代化。制定正确的农村土地经济政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保证,而且也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经济问题,是社会科学中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个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主题论、领导论、属性论、本质论、特征论、原则论、动力论、目标论、阶段论、保障论等十大基础理论。这些要素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章从理论与实践双重逻辑入手,重点研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内部各理论之间的学术框架与逻辑体系,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认为,纵观整个20世纪,在“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三种主张,即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归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论;从40年代毛泽东提出古今中外法和新民主主义论,到80年代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的文化大旗,代表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思想主潮;中国文化在21世纪,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为主题,做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创新,从而创造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的价值观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创造大器晚成、现代复兴的中华文明新形态,以熔铸21世纪的新型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16.
农民身份转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数亿农民的身份转化已成为关系中国现代化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使中国农民身份转化面临诸多困境。表现在: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处境,造成了农民身份转化在方式选择上的困境;农民身份的被给予性和二元社会结构构成了农民身份难以转化的体制性障碍;农村流动人口难以实现对流入地的社会认同影响了农民身份的转化;农地流转的不畅也限制了农民身份的转换。因此,中国农民的身份转化,不仅有赖于经济发展的推动,更离不开农民自主性的发挥和国家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政治内涵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政治就是大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等论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政治观,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就要农民实现现代化,而知识结构的更新则是农民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本文主要就农民建立新型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必要条件,基本内涵,所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等问题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章通过对“耕有其田”从提出到推行进行纵论,通过对国共两党推行“耕有其田”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看,能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解决的好坏,是中国革命乃至中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看,能对教材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对教材也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现代论进入了失语状态。作就这一问题,回顾了中国现代论的发展,分析了中国论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并对其重建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