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录像、动画、图片等技术的综合和集成,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生物学》第一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为例,制作课件,进行现代化教学探索。1教材分析和处理方案“生殖作用”这节课的重点是:①有性生殖的过程和意义:②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因此,在复习一棵完整的被子植物的组成的基础上,先讲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从而引出了有性生殖的概念;有性生殖的过程和意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一系列知识,在讲开花这一环节时,让学生首先观察盛开的鲜花。使学生对开…  相似文献   

2.
浅谈空球藻     
高中生物课本在介绍生物的生殖种类时,介绍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和分类,重点介绍了有性生殖中的配子生殖类型,涉及到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和卵式生殖之间的进化趋势。其中异配生殖是以空球藻为例来说明,然而教材中有关空球藻的内容介绍过简,图的文字说明也不够明确,使师生学习起来有些费解,现就我们在教学中对空球藻的分类地位,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和野外观察、采集等有关情况整理的资料作粗浅介绍,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和指正。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高中《生物》“生物的生殖方式”一节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知识,主要是:①由于分类知识的欠缺,学生只能够从概念的层面理解生物生殖方式的类型,不能够对具体的生物种类的生殖方式进行合理的分析。例如,教材提出了草莓的营养生殖,就忘记了草莓也能够开花结果进行有性生殖。②由于不能够从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去理解生物的生殖,学生往往不能够将本节内容与遗传变异部分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面临综合性的试题就缺乏知识的系统性联系。因此,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应该通过实例说明以下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本第一册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把生殖的类型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但是对只由一种生殖细胞发育成生物个体的生殖方式却没有明确的划分。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植物的生殖”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9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第1节.教材中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介绍其在有性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其中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和果实、种子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刘景太 《生物学教学》2008,33(10):28-29
1教材分析 “鸟的生殖和发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教材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等生命基本特征是初中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而人的生殖和发育等基本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安排,本章则着重介绍植物的生殖以及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本节是学完植物的有性生殖引入无性生殖、动物中的昆虫和两栖类生殖和发育等的继续。  相似文献   

7.
张敏 《小学数学教育》2023,(9):38-40+43
<正>课前思考:1.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直观认识,积累了从边和角两个要素描述图形基本特征的经验。单元开启课“平行与垂直”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边的位置关系”这一视角来进一步认识四边形,从“平行”这一核心概念来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最后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但与前几节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昆虫、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还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鸟卵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也不常见,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9.
繁殖和生殖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2003年6月第一版第五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殖部分,在生殖的类型中指出“生物的种类很多,生殖方式相应地也多种多样。生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常见无性生殖的方式……”。同时又提到了“……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本部分内容中连续出现生殖、生殖方式、繁殖三个词,在教学过程中关于生殖和繁殖是否同义出现一定的争论。为解答此问题,我查找了一些工具书和大学教材,似乎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仔细研读后,可以得出结论。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繁殖——…  相似文献   

10.
黄菊 《中学教学参考》2012,(17):125-125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认识细菌的生殖方式。  相似文献   

11.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的第18章“人的生殖和发育”中第1节,本课以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为学习基础,为“人的个体发育”进行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借助本节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以下核心概念:“人体的生殖系统可以产生两性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产生新个体;概述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胚胎发育的过程”.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认识自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新编高中《生物》课本,在‘生物的生殖”一节中,增加了“世代交替”一小节,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旧教材只以动物为例,一般地讲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至于高等植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又是另一种类型,增加“世代交替”,可以阐明高等植物生殖方式的普遍规律。这样可以扩大生殖知识的领域。使本章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完整。“世代交替”这小节的系统性很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这一节不仅是对初中植物学中的葫芦藓、蕨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最后一块内容。学习本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初步知识,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教材选用鸡卵作为代表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来获取相关知识,贴近生活,增添情趣。同时,安排“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有关函数知识(数学课学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解读图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植物的生殖"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9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第1节.教材中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介绍其在有性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其中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和果实、种子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赵慧 《中学生物学》2008,24(5):37-38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生物新课程“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主题中的一个内容,旨在通过对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基本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起到积极作用。并且本节与实际生活现象密切联系,是对前两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内容的深化,是本主题甚至是整个初中生物教材的难点,并且是高中生物知识的铺垫,所以本节知识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生物界种类繁多,形态、构造、生理功能复杂多样,生物之间既有各自的个性,又有共性,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正确识别。在高中生物学中就有许多适合使用比较法讲授的材料。如:形态、结构、新陈代谢中的生化过程、生殖过程、胚胎发育过程、生物进化等,备课时有意识地找出适于比较的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讲述或讲解中插入使用比较法,或在复习课单独使用比较法,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通过比较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例如:在讲有性生殖一章中的配子生殖时,把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加以对比,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相似文献   

17.
“周长”是一节概念课,是一首“老曲新唱”的经典“曲目”。因为“图在形上”,所以借助物体上的图形认识周长是本节课的显著特点。本节课,我们试图让学生在直观操作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周长”产生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建构周长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上好一节复习课比上好一节新课的难度要大的多 ,且主要难在备课上。复习课没有现成的教材 ,又不能简单地重复以前讲过的内容 ,因此 ,教师在备复习课时 ,需深入分析教材 ,善于抓住教材的主线 ,然后围绕这条主线对教材进行提练和归类 ;需善于找出那些隐藏在繁杂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概念、规律和原理 ;需善于研究学生 ,抓住学生平时学习中最容易混淆的概念 ,最难以理解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复习 ,对所学知识更加系统 ,对生物学中最本质的问题有更深入的领会 ,最终能进行知识的扩展、迁移和应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很多知识是学习“生物的遗…  相似文献   

19.
本节课围绕“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这一重要概念,采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以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生物的基本特征两个重要概念为基础,结合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演示实验、视频展示等方式,运用简笔画、科学史教学、自主学习等教学策略,形象生动的建构“单细胞”、“生物”到“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实现重要概念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1 教材分析1.1 教材地位和作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数学第四册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数轴与有关几何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学习函数及其图像、曲线和方程的基础,是沟通数与形的桥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也是让学生感受“对应”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好素材.1.2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两个基本问题——已知点求坐标,已知坐标描点.难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