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创作遵循的"冰山"原则,就是用"八分之七"作为基础来表现"八分之一",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用富有深蕴的象征表现他对人生、人类命运的思考.《老人与海》集中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2.
康宁  陈镭 《考试周刊》2007,(41):144-145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经典短篇之一,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创作原则——"冰山原则"。本文从四个角度分析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刘炜 《文教资料》2008,(6):29-31
海明威把自己的"冰山"原理定性为省略,文体学家们把海明威的风格特点归纳为语言表达的俭省,似乎海明威"冰山"原理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上的俭省.这实际上是个不等式.海明威所指的省略主要是小说结构和内容上的.在<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中,杰克·巴恩斯既是回顾性叙述者又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之一,故事叙述者"我"所知的信息大于故事经历者杰克知道的信息,海明威通过省掉某些核心故事事件、通过屏蔽人物内心世界中涉及情感的部分达到使故事"深厚"的目的,这是其"冰山"原理的部分实质.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士兵之家》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是位风格独特的艺术家,创造了一种含蓄简约的文体.海明威的小说语言明快、简洁、质朴无华.他的写作原则"冰山原则"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以其"冰山原则"来分析短篇小说<士兵之家>.作者看似平淡无奇的笔触下面实则蕴藏着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祝平 《现代语文》2007,(3):61-62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创作经验的总结,它在海明威作品的文体风格和作品构造等方面均有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的"冰山原则"开创了一代崭新的写作手法.本文从凝练的对话、客观的叙事角度和零度结尾三方面解读"冰山原则"在其经典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开设的"两课"课程,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显著特征之一.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两课"教学,作者认为应该把握好五个基本原则,即开放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从美学和哲学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中的"冰山"理论.文章首先阐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接着分析了<老人与海>中所展现的美学内涵,最后论述了作品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成长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在他的一生中创造出了许多"硬汉式"人物,出现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沿着这些"硬汉式"人物成长的轨迹,我们发现他们由于具有共同的人格素质,相似的人生经历,并存在于相同的生存环境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和态度使这些人物形成了一个可辨认的群体特征.这些"硬汉式"人物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无论是士兵、斗牛士、猎手或者是渔夫,其肉体上的潜能往往在最险恶的对抗中被激发出来,给人以极强的生命动感.然而被激发的体能往往遭遇到比其强大的多的力量摧毁,而"硬汉"的价值则在于被摧毁后仍能站起来.亨利中尉、乔丹、桑提亚哥都曾以某种形式受过伤,但他们都没被打倒.然而,在桑提亚哥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物形象新的变化.受伤的桑提亚哥一改以前"硬汉式"英雄那种自我欣赏式的怜悯和徒劳的反抗,而是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显示了人类不断向自己的体能极限挑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白象似的群山>进行了讨论,旨在挖掘出海明威的语言特色.海明威运用简洁的词语、紧凑的对话、象征的手法,以及"冰山"原则的运用,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物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让人置身于一个冲突频仍的语境之中,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片想象的空间.<白象似的群山>里的语言技巧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即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含义:用提炼的日常对话烘托出良好的文学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2.
商代虽已进入文明时代,但商代社会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为基础的。族权在商代政治中占有突出地位,是王权的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王权起制约作用。到商代晚期,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才逐渐摆脱族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15.
执政为民与为人民服务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一种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向全社会提倡的一种道德思想;“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对共产党党建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党章的规定和党的宗旨的要求。要使"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成为现实,必须设定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使"党的干部"不想腐败"、"不必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使"党的干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相似文献   

17.
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土教育作为一种传承乡土文化的教育,它是多元文化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乡土和天下不只是一种特指的地理空间,也是一系列符号象征。从乡土到天下,既意味着地理空间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的变化,而链接乡土与天下的纽带则是乡土教育。通过开展乡土教育,可以让个体在感知乡土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对乡土和天下的认同,从而真正成长为适应社会变迁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本文通过笔者参加课改的实践探讨了两者的这些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边疆"内涵在不断变化,"边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领土边界线"的框架性解释,而是不断地延伸到各个领域,出现了信息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和利益边疆等内涵的扩展。面对新内涵"边疆"带来的各种冲击,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1928年济南惨案后的报刊文章,可以发现当时中国舆论界对日本军阀政府与日本人民之关系的辨析,已由寄望于日本人民及在野党遏制军阀政府转向强调日本民众和军阀政府的一致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报刊舆论对日认识的发展过程,对展现这一事件的诸多面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