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课程改革实践中获得的启示。自1998年开始,我在一些与教师培训有关的场合都谈“历史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不知道“改”什么。单纯的知识减量,解决不了知识结构问题;主观地臆断学习主题和方法,同样解决不了,学生“厌史”的问题;利用无专业支持的变换教学或学习方式的办法,更是解决不了学校历史教育的价值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观点     
《教育与职业》2007,(13):19-19
中国青年报:就业促进法将给百姓带来什么;工人日报:为了教育,请某些官员管住嘴和腿;新京报:这样的“作秀”解决不了问题;新华网:教授“揭短”有助于高校的自省和进步;中华读书报:大学“股”热是财富观的扭曲;  相似文献   

3.
前面我就历史教育的前提和目的、历史教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教育的功能、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以及历史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设计历史教育过程等问题 ,择要地说明了自己的历史教育观。它们从理论和现象两个方面 ,为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教育的主张 ,做了原则性的铺垫。以下再用以渔网鱼的方式 ,明确地说明以个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中学历史教育应从哪些方面着眼。一、没有个性 ,就没有历史教育放在 10年前 ,我不会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教育 ,尽管为什么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 ,甚至什么时候教什么的“经典”问题 ,缠得我打了多年的理论仗 ,但到头来发现这多是些徒劳的思考和行动 ,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教法”的领域 ,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影响学校历史教育和学习的诸多因素中 ,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缘起”呢 ?如果有 ,又是什么呢 ?职业习惯让我首先从传统历史教育入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且是一个特有史学传统和特重历史熏陶的国度。据确实的史料 ,我们可以从西周到当代 ,大略划出一条历史教育的线索。从中整理出三大特征 :政治性特重 ;民族性特强 ;伦理性特实。历史教育做的都是些大思考。连小孩子的蒙学课本里 ,也无不...  相似文献   

4.
张陈英 《海南教育》2014,(24):57-58
英国学者P·欧内斯特(P.Ernest)说:“数学教学的问题并不在于教学的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数学是什么……如果不正视数学的本质问题,便解决不了关于教学上的争议。”杨庆余教授认为:“儿童认知数学的起点并不是科学的数学,而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也就是说,儿童的数学活动是从观察日常现象开始,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见“美”的魅力是巨大的、惊人的。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教学的美育问题。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诸如,国外学者罗斯金认为,“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与雕刻的美女相比,前者是美,后者不是美”;有人则不同意这个观点,以为这是片面的、不对的,不可取的;有人认为“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与实用有关,美感与占有欲无关,快感有占有欲”,人们饥饿时与吃东西有关,在吃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蒋贵员 《中学文科》2009,(18):63-64
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直接反映。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应变的能力,其内涵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第一层次“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有所知,具有再认识再现历史知识获取信息处理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要求学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第三层次“还有什么”则要求学生“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7.
声音     
“我再次重申,家庭贫困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可先找自己所上的高中学校;高中解决不了,可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解决不了,可借路费到高校报到;高校再解决不了,可以给我写信!”  相似文献   

8.
张兰军 《河北教育》2005,(22):30-30
“远水不解近渴”,指慢办法解决不了急问题,或受现时条件限制,此处的便利条件在彼处运用不上。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上,调“远水”以解“近渴”却不失为一好办法。  相似文献   

9.
大圆与小圆     
知道得越多就越无知——知识幛论索斯迫不及待地说:“我在半年前得到的问题是: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会越无知。”原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非常博学的人.在别人眼里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所以大家如果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来请教他。可是有一天他的一个学生却发现他独自唉声叹气,不知为何事发愁,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不高兴。  相似文献   

10.
自己的看法     
佚名 《现代语文》2005,(4):35-35
网友传了一个笑话给我:联合国出了一道题目,请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小朋友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粮食”;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做“短缺”;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请”;美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其他国家”;亚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则这样的笑话:联合国出了一道题目,请全世界的小朋友回答——“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没有一个国家的小朋友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非洲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做“粮食”;欧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短缺”;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请”;美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其他国家”;中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第一是“空”,缺乏针对性,即说空话,放空炮,虚张声势,无的放矢。有的同志做报告,写文章,内容空洞,套话连篇,在什么场合都能说,但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第二是“假”,缺乏真实性。就是不顾客观事实,违背客观规律,闭着眼睛说假话,哗众取宠。一些同志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就象一些群众讽刺某些地方的学雷锋活动,“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历史学科中的一般概念?它与“历史概念”有何联系和区别?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何作用?这些问题在近年的教学研究中,似乎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在几年的高中教学过程中发现阻碍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材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的漠视,学生根本不把它当成问题去思考。如封建社会的历史一讲十几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涉及,但“封建制”的概念含义是什么呢?再如,封建社会农民起义为什么不能叫“农民革命”?“革命”的概念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一旦提出,学生就感觉教材中“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内…  相似文献   

14.
历史问题教学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活动情境,把学生引导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知识、领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的思维方法,最终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发展他们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什么是问题?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出现困难,新旧知识之间就会存在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难以理解新知识,从而提出“是什么”的问题;原有知识和理论已不足以解决新问题,产生困惑,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新情景相悖,产生疑惑,提出“是这样吗”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历…  相似文献   

15.
张兰英 《南平师专学报》2003,22(3):33-35,41
本文通过对“人的价值”问题的具体的、历史的考察,揭示了“人的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内涵。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在理论界,对话已经超越原始的语言学意义而在哲学的高度上被人们所关注和探讨。20世纪苏联最重要的思想家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他说:“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往。对话结束之时也就是一切终结之日。因此,实际上对话不可能、也不应该结束。”“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相似文献   

17.
提起中学生作文,社会上颇多批评,普遍认为“作文水平低”、“不会写东西”。老师感到难教,教了这么多年,还解决不了“作文难”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感到难写,有许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针对上述现象,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一、加强预习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讲课前,可以要求他们书面翻译出所要学习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再求助于教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教师及时、真实地了解到了学情,讲课时…  相似文献   

19.
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品质培养徐世德历史思维能力的内涵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第一层次“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知,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要求学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先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再是“学校要发展,教师要提高,学生要进步”,现在又明确提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学业优秀,个性鲜明”的办学目标.围绕这些理念,我的头脑中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历史教学的意义何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价值是什么?”但现实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学生学历史也只是把它作为升学的敲门砖,使历史学习变得枯燥无味,结果使不少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历史教学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如何突破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