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The letters in thepuzzle(难题)stand for(代表)the numbers 0 to 5.Canyou work it out? A C D B E C E A B A F B E D CA= .B= .C= .D= .E= .F= .  相似文献   

2.
1.本届IMO第1题. 2.已知ABCD是圆内接四边形,E、F分别为B、CD上的点,且满足AE:EB=CF:FE。设P是线段EF上满足PE:PF=AB:CD的点.证明:△APD和△BPC的面积之比不依赖于E、F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论教学反思的环境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学家烈文曾提出这样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公式:B=F(P,E),这里的B表示行为;F表示函数;P表示个人(个体);E表示环境。公式的含义是:人的行为乃是个人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通俗地说,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本文中的教学反思既包括  相似文献   

4.
321.△ABC中,从A向∠B、∠C平分线引垂线,垂足分别为P、Q;从B向∠C平分线引垂线,垂足为E;从C向∠B平分线引垂线,垂足为F,求证;P、Q、E、F四点共圆。 证:延长AP、AQ分别交BC于M、N,因BP是∠ABC的平分线,AP(⊥)BP,故AP=PM,同理,AQ=QN。 所以,PQ是△AMN的中位线,PQ∥BC,QPB=PBC。 连EF因∠BEC=90°=∠CFB,故B、C、F、E四点共圆,于是∠CEF=∠FBC,从而∠QPB=∠CEF,所以P、Q、E、F四点共圆。  相似文献   

5.
题:如图1,A B、CD是⊙O的直径,D F、B E是弦,且D F=BE.求证:∠D=∠B.(辽宁省大连市)证法一:如图2,∵摇CD、A B是⊙O直径,∴C FD=A EB.∵FD=EB,∴FD=EB.∴C FD-FD=A EB-EB,即FC=A E.∴∠D=∠B.图1图2证法二:如图2,∵A B、C D是⊙O的直径,∴A DB=CBD.∵D F=BE,∴D F=BE.∴A DB-D  相似文献   

6.
1.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E、F分别是棱BC、DD1上的点,如果B1E⊥平面ABF,则点E、F满足的条件一定是().A.CE=DF=21B.CE DF=1C.BE DF=1D.E、F为棱BC、DD1上的任意位置平面2,.图已知中P相D⊥矩形ABCD所在的互垂直的平面有().A.2对B.3对C.4对D.5对3.设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相似文献   

7.
ABCD表示一个四位数,EFG表示一个三位数,A、B、C、D、E、F、G代表1至9中的不同数字,已知ABCD+EFG=2004,问乘积ABCD×EFG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多少?解:由算式ABCD+EFG=2004易知A=1,且D+G=14C+F=9B+E=9从而,D、G可取9、5或8、6;C、F可取7、2或6、3或5、4;B、E可取7、2或6、3或5、4。考虑到A、B、C、D、E、F、G代表1至9中的不同数字,则满足条件的A、B、C、D、E、F、G共组成32个和为2004的加法算式。其中最小的ABCD为1235,最大的ABCD为1769。因为:ABCD×EFG=14〔(ABCD+EFG)2-(ABCD-EFG)2〕=14〔20042-(A…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克特·勒温提出关于人类行为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人——内在心理因素E——环境——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社会)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心理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题目(2012年全国大纲卷第12题):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在边AB上,点F在边BC上,AE=BF=3/7,动点P从E出发沿直线向F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第一次碰到E时,P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 A.16 B.14 C.12 D.10  相似文献   

10.
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20题:已知定点A(-1,0),F(2,0),定直线l:x=1/2,不在x轴上的动点P与点F的距离是它到直线l的距离的2倍.设点P的轨迹为E,过点F的直线交E于B,C两点,直线AB、AC分别交直线l于点M,N.  相似文献   

11.
对于义教初中几何第二册的一道复习题"过△ABC的顶点C任作一直线,与边AB及中线AD分别交于F和E,求证AE:ED=2AF:FB",文[1]通过挖掘探索得出:过点A、B、D分别作平行线可以证得结论,从而把点A、B、D称作"活端点";过点E、F分别作平行线无法证得结论,从而把点E、F称作"死端点",而文[2]通过事实说明点E、F是"活端点"而不是"死端点",但其证明方法用到了方程的思想、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及面积变换等知识,确实繁琐.本文给出证明点E、F是"活端点"的一种较简单的方法,并对该题目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一、如图1,在凸四边形ABCD ,衄与CD不平行,圆0。过么、B且与边CD相切于P圆O:过C、D且与边船0:相交于E、F.求证:EF平分线段于(】的充务必要兼博是BC ft AD.p 证明;首先 “证明PK=K0争旁Dp·YC=』Q·E9(1) 困(I) 事实上,延墨P0分别交圆0。及囡0:予点P。囊}p。i如图1),则由圆内相交弦的定理知 五E。要F=PK。KP。=0K·KQ。 所以 挺P=Ka,=专KPl=正Q:车专01P=Pi0审=毒,0,P·P0=P.Q·gP《=净.DP·PC=AO ·0B即命题(1)成立. 其次只要证明DP·PC=40·QB∈辛AD I BC. 为此,延长CD及At]使之相交于S,那么D_p=SP—SD,PC…  相似文献   

13.
<正>1 原题呈现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将对角线AC三等分,且AC=12,点P在正方形的边上,则满足PE+PF=9的点P的个数是( ).A.0 B.4 C.6 D.82 试题解析分析1 从几何的角度,需充分发挥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依据图形的对称性,首先要判断正方形一边上的点到E,F两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与9的大小关系:(1)若点到E,F两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小于9,而线段的两端点到E,F两点的距离之和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在研究2010年四川省高考理科数学第20题时发现:已知定点A(-1,0),F(2,0),定直线l:x=21,不在x轴上的动点P与点F的距离是它到直线l的距离的2倍.设点P的轨迹为E,过点F的直线交E于B、C两点,直线AB、AC分别交l于点M、N.与双  相似文献   

15.
证明几何题时遇到求证两条线段的和等于另一条线段的问题,常采用的两种方法:①合成法:即将短的两条线段A+B合成一条线段D,然后证明D=C成立;②分解法:即将C分解为两条线段D和E,C=D+E,使A=D,然后证明B=E成立,即化归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举例如下:例1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底边BC上有任意一点P,过P作PD⊥AB于D,PE⊥AC于E,过C作CF⊥AB于F.求证:PD+PE=CF郾证法1(合成法):过C作CM垂直于DP的延长线于M,∠M=90°郾∵PD⊥AB,CF⊥AB,∴四边形DMCF是矩形郾∴AB∥CM,CF=BM=DP+PM郾∵AB=AC,∴∠B=∠ACB.∵∠B=…  相似文献   

16.
<正>一、问题如图1,设点P是椭圆E:x2/4+y2=1上的任意一点(异于左、右顶点A,B).(1)设椭圆E的右焦点为F,上顶点为C,求以F为圆心且与直线AC相切的圆的半径;(2)设直线PA,PB分别交直线l:x=10/3于点M、N,求证:PN⊥BM.  相似文献   

17.
如图:AB、CD是(?)O的两条平行弦,BG切(?)O于B交CD延线于G点,P为(?)上一点,弦PA、PB分别交弦CD于E、F.求证:EF/CF=DF/GF.  相似文献   

18.
2010高考数学四川卷理科第20题在结论探究上很有价值,现将探究过程整理如下:已知定点A(-1,0),F(2,0),定直线l:x=1/2,不在x轴上的动点P与点F的距离是它到直线l的距离的2倍.设点P的轨迹为E,过点F的直线交E于B、C两点,直线AB、AC分别交l于点M、N.(Ⅰ)求E的方程;(Ⅱ)试判断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是否过点F,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最近遇到这样一道调研试题,原题如下:问题:在直角△ABC中,AC=4,BC=3,点P是斜边AB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点P在直角边AC、BC上的射影分别为E,F,则△PAE和△PBF的面积之和的最小值为____.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74):6-7
<正>2011年三明中考数学第23题:在矩形ABCD中,点P在AD上,AB=2,AP=1.将直角尺的顶点放在P处,直角尺的两边分别交AB,BC于点E,F,连接EF(如图1).(1)当点E与点B重合时,点F恰好与点C重合(如图2),求PC的长;(2)探究:将直尺从图2中的位置开始,绕点P顺时针旋转,当点E和点A重合时停止.在这个过程中,请你观察、猜想,并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