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好孩子标签一直潜隐于教育之中,反映了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当这种期望固守于成人的单向视角时,会对儿童的全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文章认为要避免好孩子标签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不应去刻意标榜好的标准,而应尊重每个作为独特个体的儿童,尊重他们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去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3.
“小升初”硝烟的弥漫中,许多孩子正在经受天气的升温和升学的煎熬。家长给他们准备了好多个“证书”,印制了精美的简历,正领着他们“过五关斩六将”——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接受“面试”的甄别和“测试”的遴选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好孩子是指那些被家长和教师认为的学习成绩优秀、乖巧懂事、表现优异的儿童。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以及期望,这些好孩子备受压力,也随之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过于追求完美,自我中心,争强好胜,患得患失等。针对好孩子的这些不良心理,教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疏导,及时进行矫正性心理教育,帮助好孩子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5.
小石潭 《中国德育》2005,(11):27-27
据报道,南京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小松,各科成绩都好,平时是老师的“好帮手”,家长的“好孩子”。令人想不到的是,年仅18岁的他竟然指挥几个“小弟”野蛮殴打并抢劫同校学生,5月25日被南京警方批准逮捕。老师和家长吃惊地说:“这怎么可能?”……  相似文献   

6.
整理课开始了。我刚走进教室。一只只“告状”的小手都不满地举着,有的甚至等不及我点名,已经脱口而出了——  相似文献   

7.
“好孩子”     
最近,听了宿州一小张蔚玲老师执教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这节课上得朴实无华,没有一些公开课上常见的热闹劲儿,但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交流十分融洽。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而又不乏个性的发言让我暗暗叫好,尤其是张老师几乎挂在嘴上的三个字——“好孩子”,更令我心动。  相似文献   

8.
《人生十六七》2015,(1):18-19
他们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典范、家长心中的骄傲。但是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父母和老师疏忽了对他们成长中的弱点的关注,这缺少的一环就有可能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9.
王承茜 《山东教育》2002,(12):31-31
清晨,佳佳悄悄地走进活动室,轻轻地说了一句:“老师早。”看着她没有笑容的小脸,想着她平时快乐地走进幼儿园、灿烂地与老师同伴打招呼的情景,老师明白:佳佳今天有心事。交谈中,在老师满含信任的目光的鼓励下,佳佳道出了沉沉的心事:“我不是好孩子。”原来,昨天班内按常规评选了学期“好孩子”,旨在以一些发展好、进步大的孩子为榜样,激励全班孩子。没想到,没被评上“好孩子”的佳佳却产生了“我不是好孩子”的想法。由此,老师进行了深深的思索:为什么“好孩子”的评选没有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笔者认为:老师的主观愿望在于…  相似文献   

10.
经常有家长说,教育孩子的道理都懂,但做不到。事实是因为不少家长只是习得了可操作的“术”,也就是一些育儿的套路和模板,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对使用这些“术”背后的“道”,也就是那些方法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并没有真正理解,理念和行为也就很难发生真正的改善。学习正面标签法,有助于让大家厘清“术”背后的“道”的逻辑,从而使家长真正能从亲子沟通中收获成就感。  相似文献   

11.
《陕西教育》2014,(3):41-41
打开网页,两则河南新闻触目痛心。一则是南阳唐河不满15岁的初中留守少年舟舟,残忍地将多年抚养他的奶奶杀害,另一则是濮阳17岁的高一男孩刘振,因不满意新分班,在开学第一天坠楼,在与死神抗争9天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2.
13.
14.
认识我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好孩子。爷爷奶奶夸我“懂事”,爸爸妈妈说我“不用操心”,老师在评语里经常写“该生学习认真刻苦”,在同学们眼里,我更是龙头老大,成绩令人羡慕。可是,我要说这只是我的表面,一个我并不喜欢的“我”。其实在我内心深处,我深深地讨厌“好孩子”这三个字,是它让我有好多事情不能做,好多快乐得不到。现在,我只能在记忆中体味到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15.
闻露 《早期教育》2003,(11):38-38
所谓的“好孩子”是指较聪明,接受能力与自理能力较强、乖巧、听话的幼儿。他们常常成为教师的小帮手,如:做值日生,取放玩具、材料,当小班长等,受表扬成了家常事。然而,过多的表扬与奖励,也易使他们产生盲目自傲、虚荣自负、唯我独尊、敏感脆弱等情感障碍。这对他的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根据“好孩子”现状,我尝试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入手,通过改善评价方式,设置挫折点等教育手段,帮助“好孩子”排除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16.
钱超平 《初中生》2009,(4):55-57
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孩子。爷爷奶奶夸我懂事,爸爸妈妈说我不用操心,老师表扬我学习认真刻苦,同学评价我是一个表现优秀的学生。可是,面对这些夸奖,我并不开心,心里还非常讨厌“好孩子”三个字。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教师,在理念层面,大家都知道阅读的必要性与价值所在,但是在操作层面的落实上,却又常常感到困难颇多,诸如读物的选择、方法的指导、读书成效的检测,等等。  相似文献   

18.
杨勇 《学周刊C版》2014,(2):73-73
本文通过正反事例反映“标签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重要影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会有意或无意地用到“标签理论”。恰当运用标签理论.贴什么样的标签.怎样贴标签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正反事例反映标签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重要影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会有意或无意地用到标签理论。恰当运用标签理论,贴什么样的标签,怎样贴标签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刍论学校教育中的“标签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及其他教育在无意中经常给儿童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当儿童被贴上诸如“老实、胆小”、“调皮捣蛋”等标签时,他们就会作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标签效应产生的机制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